防洪堤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问题探讨

防洪堤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问题探讨

ID:17141484

大小:17.6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8

防洪堤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问题探讨_第1页
防洪堤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问题探讨_第2页
防洪堤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问题探讨_第3页
防洪堤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问题探讨_第4页
防洪堤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问题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防洪堤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问题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防洪堤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问题探讨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防洪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淮河、长江两大流域相继发生特大洪水后,更是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引发了新一轮的水利建设热潮,尤为各级防洪工程的投建。对于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防洪工程的安全、经济,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本文就防洪堤建设设计堤线布置和堤基防渗处理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防洪堤堤线布置和选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合理性和建成后所发挥的功用,尤其对工程投资大小影响重大。堤线布置和选择时,应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势

2、、地貌和地质条件,结合现有及拟建筑物的位置、型式、施工条件和河流历史演变,充分估计下伏层地质状况,经过技术和经济比评后综合分析确定。  在地形地势上,应避开淤滩泛滩、崩岸、沉积等原因形成的地带,这些地带从实地看一般略高,原为河道过水的一部分,其下伏地层一般由淤泥、砂、卵砾层组成,透水性强,层土较为松散,稳定性低;开挖、压填或防渗处理工程量大,从投资上和处理难度上均不可取。而处于河岸边的阶地,从实地看一般较高,一般粘性土覆盖层较厚,地势较高,土层密实,可考虑作为新筑堤的基础。  在地貌上,由于河堤一般紧排居民集居地,改变堤线比较困难,因此在堤线选择上,既要注意结合堤型的选择,

3、尽量做到少占耕地少拆迁,又要结合防洪留有适当余地,根据河流制导线要求,布置留有适当宽的滩地。由于占地拆迁费用很大,牵扯多,处理复杂,往往会导致工程开工困难和工期拖延,故堤型的选择极为重要。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村原则,结合地形、地势和地质状况,选择合适的堤型,如斜坡式堤、直挡墙式堤或直斜复合式堤等,同时考虑采用加筋土、挡墙式、沉箱式等工程技术措施使得堤型和堤线布置均可行。  堤线布置时,应进行实地踏勘,翻阅历史记载,深入实地集居地调查收集洪灾资料,对河道的历史演变、改道、泛滥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尽量能避免穿越故河道和历史泛滥区,从而减少堤基处理措施,节省投资。  堤线布置选择

4、主要是根据防洪规划和保护对象的要求,或历史形成的,对堤防基础条件好坏考虑较少,加上堤防工程面广线长,什么基础都能碰到,而国家资金的投入有限,故堤防基础处理困难是比较大的。  堤基的土层结构及各土层厚度、水文地质状况,还有需加以探明的天然暗沟和动物巢穴等,决定了防洪堤的防渗处理方案。针对建于河岸边的大多数防洪堤的堤基,地层性质为沉积土形成,地层多以砂层和卵砾石层为主,土层结构由粘性土、淤泥、砂、卵砾构成的复杂地基。以下就谈谈对此类堤基的防渗处理:  对于相对不透水层埋藏较深、透水层较厚的堤基,当临水侧有稳定滩地时宜采用水平防渗处理,一般是采用铺盖的方法;当临水侧滩地难以满足设

5、铺盖时,也可考虑采用粘性土截水槽或建造地下截水墙方法;以上两种方法均是起到延长渗径,减小水头压力作用,使堤防难以达到稳定渗流,从而保护堤防安全。铺盖防渗是国内外常用的方法,如长江无为大堤中的惠生堤是用长度30m的粘土铺盖防渗,经多次洪水考验,卓有成效。  对于由粘性土、砂卵砾构成的浅层透水堤基,宜采用粘性土截水槽或其他垂直防渗措施截渗。此类堤基结构一般为上部堤是较厚的粘性土层,中间为砂或卵砾石强透水层,下部为相对不透水层,形成双层地基,其破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种:  地面上部粘性土层破坏,堤内地下水潜伏,渗透破坏表现为管涌、沸砂。  此类破坏多发生于堤后池塘、沟渠或耕植土深挖处

6、,需进行填塘固基处理。  有粘性土盖板情况下,堤内地下水为承压水。由于河床较深,与堤基强透水层相通,当洪水期时水位抬高,压力增大,粘性土顶板遭冲决而产生激涌、沸砂和地表塌陷。  此类破坏一般是由于粘性土盖板较薄,承压水头太大引起的。如漳州市保护市区的石堤堤段,全长公里,1986年以前石堤后的澄观道居民区,一来洪水就到处发生管涌沸砂,虽经填堵和设置减压井,及未能解决问题,1985年发生洪水时连离堤脚100多米的水井仍然冒水出流。1986年在堤基下构筑高压喷射混凝土防渗墙,桩号0+000~0+760为悬挂式,0+760~2+175为封闭式,原来严重漏水段在构筑防渗墙后,堤后漏水

7、已得到解决,严重漏水段堤后漏水情况也得到大大改善,运行至今效果良好。  对于由粘性土或淤泥、砂、卵砾构成的深层透水堤基,宜采用堤后压载、设排水减压沟或减压井等措施,使得堤基渗出口渗透坡降小于允许渗透坡降。当表层弱透水层较厚时,宜采用堤后压载;当表层弱透水层较薄时,可考虑采用减压沟或减压井。如安徽长江同马大堤,透水层厚达100m,表层为弱透水层,为了保护大堤,在汇口、乔墩、朱墩、甘家桥四段采用减压井处理,共设67口减压井,已运用多年;而采用堤后压载的就更多,如长江和淮河堤防就多处采用堤后压载,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