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高效对接的探索

关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高效对接的探索

ID:17417691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31

关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高效对接的探索_第1页
关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高效对接的探索_第2页
关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高效对接的探索_第3页
关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高效对接的探索_第4页
关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高效对接的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高效对接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高效对接的探索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求知过程的一个开端,有效的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课前预习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没有预习。教师没有布置任何预习作业,第二天直接进入主题上课。二是有预习但无针对性的检查。教师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但没有检查,结果预习与否都没有关系。三是预习与课堂脱节。教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相关的链接、处理、落实和反馈,预习的效果白白流失。我们认为,单独的预习和课堂教学,都无法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只有将预习和课堂作为一个整体,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对接,才能让课前预习

2、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突破口。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高效对接中取得了以下一些经验。一、交互: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宏观对接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高效对接,首先体现在宏观的、整体的设计层面上。预习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一个整体,这两者存在认知上:经验上的种种连接,要实现两者的高效对接,就必须充分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功能,并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一)学情:预习设计转化为课堂设计预习的重要功能在于把握真实的学情,而学情则是课堂设计的经验起点。高效对接的策略,莫过于将预习中发现的真实学情转化为课堂教学设计,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预习《山中访友》(

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学生提出了11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在第四段中说“自己”仿佛是一棵树?2.课文第四段第3句话用的是什么手法?3.课文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作为题目?4.老桥不会做任何事,为什么说它是德高望重?5.为什么作者说悬崖上刻满了智慧?6.作者为什么从“落花”中体会到生命的奥秘?7.为什么从敲石头中听到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8.作者是在哪里拜访这些朋友的?9.作者有没有拜访他真正的朋友?10.第七段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比喻?11.为什么说“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从表面上看,问题很多也很杂,似乎没有什么头绪。经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课文用

4、了什么表达手法?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进一步提炼后,这堂课的设计就转化为这样两大板块:第一板块:奇特的想象:作者为什么把“山中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第二板块:诗意的表达:这些“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成了“友”?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所有问题,全部能够融人到这样一个设计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目标:课堂设计转化为预习设计预习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为课堂教学铺路搭桥,它其实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铺垫,就成了预习设计的重要环节。2.按文本结构设计预习特殊的文本结构包括课文中出现的总分结构、首尾呼应、过渡转折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荷花》等。

5、针对这类课文的预习,除了一般的文体要求外,还要紧扣文本在结构上的特点,画出相关语段或句子,想想这样表达的作用。3.按表达方式设计预习特殊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各种修辞方法和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表现手法。若课文中出现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那么除了完成不同文体预习要求外,还要选择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写,如《秋天的雨》等。预习人物的描写方法,要运用符号找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并选择感触最深的内容说说感受及这样写的好处,如《尊严》等。(三)环节:预习设计和课堂设计相呼应当预习和课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纳人我们的设计视野时,这两者的统筹兼顾、前后呼应就成了我们思考设计环

6、节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譬如:教学重点、难点、特点之间的前后呼应;预习方法和课堂学习方法的循环递进等。如:《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文。初读课文,我们感到文本短小、感人,教学不难。但深入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课文亮点很多,如“愣了一下”和“愣住了”、“严峻的考验”和“严峻起来”、“他就是军需处长……”的省略号的深刻含义等,都是语言训练和感悟的重点。为此,在“预习设计”中我们最终确定了这样几点:(1)画出描写将军的语句,分别用一个词写出将军的内心情感,梳理其内心变化;(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其作用。通过课前充分预习、导学,课堂教学更为流畅,学生感悟更到位。一、融合:课

7、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中观对接所谓融合,就是将课前预习的成果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这种融合,既有知识和能力维度,也有策略和习惯维度,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这是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多维度、全方位的融入和结合。(一)先习后学:前置性融合“习”指预习,“学”指课堂教学。所谓前置性融合,是指预习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铺垫,预习更多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呈现其本来面目。譬如《卖火柴的小姑娘》的预习,同一个内容,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表现,这就能帮助我们以学定教,知道教学重点放在哪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