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的饮水常识

你应该知道的饮水常识

ID:17562982

大小:15.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3

你应该知道的饮水常识_第1页
你应该知道的饮水常识_第2页
你应该知道的饮水常识_第3页
你应该知道的饮水常识_第4页
资源描述:

《你应该知道的饮水常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你应该知道的饮水常识即使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的自来水质也值得担忧。XX年5月,住建部公布全国自来水质调查核心数据,称XX年针对全国4457家城镇自来水厂的水质普查,合格率仅为%。但该部水质中心同时表示,XX年中心对占全国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了抽样检测,合格率已经上升至83%。  中国在XX年7月开始强制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国标”中的水质指标由原来标准的35项增加到106项,且城镇农村统一执行,大部分都达到了欧盟标准,其中丙烯酰胺、苯、氯乙烯等有机物,铁、锰等无机物的指标值

2、比欧盟饮用水指令的指标值还要严格。不过,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格标准”的“新国标”没有配套的实质性惩罚措施,对很多地区的水厂没有震慑作用。  不仅如此,目前只有少数大城市能对全部106项指标进行检测。其中,上海每月公布常规42项指标,每半年一次公布非常规64项指标,检查项目最全面,公布也最为频繁。但由于中国几乎没有独立于水厂的水质监测机构,各家监测单位等于隶属于自来水企业,这些数字来自于水厂的自检或互检,这样取得的检测结果,可信度不能不让人怀疑。  硝酸盐浓度:城市基本达标,农村有所上升  硝酸盐浓度是衡量水质的

3、一个重要指标,过量的硝酸盐摄入人体后,在肠胃中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可引起高铁血蛋白症,甚至诱发癌症。美国环保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的标准为硝酸盐氮含量不超过10毫克/升;中国的标准与之相同,同时规定如果采用地下水源标准可以放宽到20毫克/升。  以北京为例,其水源四成来自地下水,六成来自地表水。根据XX年第四季度的检测,北京地下水的硝酸盐浓度最高为毫克/升,而地表水源的最低值只有毫克/升,这两个数值都达到了新国标的标准。上海官方发布的报告显示,XX年11月,上海市自来水的硝酸盐数值为毫克/升,同样符合标准。 

4、 不过,这些都是官方数据,迄今为止鲜有第三方机构对自来水进行全面检测。从已有的数据来看,城市饮用水的硝酸盐氮指标多数合格,而农村的饮用水,尤其是井水、泉水存在较大问题。XX年10月的《环境与健康杂志》刊文指出,广州主城区饮用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的最高值分别是标准的、倍,超标率分别为%和%,虽然硝酸盐浓度未超标,但水质还是存在一定的污染。  水中为什么会存在硝酸盐?自来水中硝酸盐浓度为何在一些农村地区有所上升?世界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中68%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是地下水污染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全球各国,地下水硝酸

5、盐污染原因相同,主要是施用氮肥、污水灌溉和畜禽粪便淋滤下渗,而目前中国的单位面积氮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瓶装水安全吗  瓶装水、桶装水并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真空地带,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各地质检局的抽查中,都曾有国内外矿泉水品牌因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被责令下架。在XX年1月、11月和XX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入境不合格化妆品、食品信息中,从法国进口的依云天然矿泉水由于亚硝酸盐超标,三次榜上有名。XX年6月,香港消委会在测试了40种瓶装水后,发现毕雷牌矿泉水亚硝酸盐含量超标3倍,另有8个天然矿泉水测试中

6、发现含菌,包括斐济、甘露及依云等品牌,消委会建议这些矿泉水需要煮沸饮用。桶装水的质量也不容乐观,XX年国家质检总局对290种国产桶装水产品进行抽查,合格率仅为%。  口感≠水质  对于北京的自来水,很多人表示:不好喝,泡不了茶。但评判自来水是不是能喝,需要看水是不是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而不是单纯根据感官上的评判。如果感觉水喝起来比较“甜”,只能说明这种水的某些离子含量比较高;而水喝起来口感不佳,通常会给人不愉快的感受,但只要水质达标,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土腥味和霉烂嗅味是世界各国饮用水最常见的不愉快味

7、道,主要来源于藻类和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嗅阈浓度极低,即使在水中的含量很小,也能产生嗅味问题。  一些对健康和饮水较为重视的家庭不惜重金购买净水器。市面上各类净水器乱花渐欲迷人眼,这种产品最显著的积极体验是可以去除大部分嗅味。但需要注意的是,滤芯长期不更换,超过滤芯临界水量,微生物就可能超标,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率也会大打折扣。  水硬≠水质差  除了口感,对于评判水质好坏还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将“水硬”和水质差画上等号。所谓硬度指的是水中的碳酸钙含量,硬度较高的水烧开后会出现水垢。国家标准规定自来水硬度不超

8、过450毫克/升,而北京自来水集团生产的自来水控制在380毫克/升。世卫组织报告称,未有证据证明硬水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危害。  此外,一地的自来水虽然同源,但进入不同家庭的水质状况是有差异的,这和二次供水的环境,管道铺设,乃至水龙头都有关系,这些细节亦不可不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