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ID:17662793

大小:29.7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4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_第1页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_第2页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_第3页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_第4页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读后感班级:一二建筑学二班学号:1213112026姓名:陆冰摘要:以全球化为大的背景,分析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再生以及地域建筑的文化表达,解释在面对中国地域建筑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出发点和态度。关键词:全球化地域建筑建筑文化民族性正文:1全球化的概念与定位“全球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样式,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冲击。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的全球文化

2、趋同使地域传统建筑文化逐步被商业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文化的使命。近年来,全球化问题亦被建筑界所重视,它成为我们观察思考建筑问题的现实背景和切入点,国内各类建筑刊物相关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地方建筑”,“地区建筑”,“地域建筑”通常被视为相同概念。三者虽均与我国行政区划相关,但实际使用中有所差异:“地方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的领域及整体环境;“地区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某一范

3、围内的地理环境;“地域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的大文化环境。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加入WTO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更使中国人感受到融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在加快。对许多中国人来讲,通常以为全球化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事情。其实理论界一般认为全球化始于15、16世纪,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从15、16世纪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时代的全球化。第二是20世纪60年代以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

4、全球化。但该阶段还不是全球化的终点,民族国家依然存在,全球化还只是为了个人利用全球的全面生产提供可能,各种负面、异化的现象还存在。第三是计算机信息阶段。在理论上该阶段个人才真正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个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整个世界、人类发展的前提。由此可见,全球化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不平衡发展进程。第二,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第三,全球化是一个观念更新和范式转变的过程。2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互动2.1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在建筑领域,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使世界各个

5、国家和地区共享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使得各个建筑流派、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而另一方面,地域建筑文化逐步受全球文化影响,其各自所具有“地方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从文化互动角度看,地域建筑面对全球化一般有三种选择:其一是不同程度地文化认同的态度,明确或含蓄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物质文明。其二是强调民族和自身文化的价值,反对和抵制全球化进程。其三是积极面对全球化的现实语境,致力于传统文化观念和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与融合。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历程反映了这三种选择的抗衡、共存与消长。20多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惊人

6、的变化和成就,而创作实践中“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建筑师。从上世纪80年代的香山饭店、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广东新建筑,到90年代以来的仿欧风建筑、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鸟巢之争,中国建筑在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中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同时对发展方式的反思和环境恶化的代价,对优秀传统建筑和地域建筑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尤其是当代地域建筑研究和创作活动的逐步深入,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的关系成为中国建筑“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发展与继续。  从现实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发展也存在

7、着巨大的不平衡,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中国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速融入世界。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国地域建筑呈现一种现实的,后现代主义反应,以应对一个已然进入全球化的世界。  这一现实就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和文化的巨大转向,传播方式与媒体发生深刻变革,城市化与城市文化迅速兴起,消费型的商业社会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的大众文化与消费娱乐文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主流。从这一现实出发,中国建筑的后现代主义是不断修正的、建构中的现代性。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

8、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1]。如上所见,尽管从现代到后现代各种转向的广度和深度互有差异,人们无法为后现代找到共同的“本质”,但各种后现代话语在观念和态度上仍然存在着核心的家族相似性。  由中国的设计实践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