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原因分析课件

发热原因分析课件

ID:18255105

大小:763.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9-16

发热原因分析课件_第1页
发热原因分析课件_第2页
发热原因分析课件_第3页
发热原因分析课件_第4页
发热原因分析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热原因分析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热发热的概念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发热的发生机制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pyrogen),如白介素(IL-l)、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船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产热

3、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病因与分类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

4、的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发热的病因亦可大致分为传染性及非传染性发热。1.传染性发热(1)病毒:常见的致病病毒如下:1)呼吸道病毒: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等。2)肠道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人类轮状病毒、肠道腺病

5、毒等。3)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4)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5)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森林脑炎病毒6)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人类嗜T细胞病毒。7)其他:如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2)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分述如下:1)支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可引起泌尿及生殖系统感染)。2)衣原体:如肺原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3)立克次体:如恙虫病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等。(3)细菌:常见的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1)

6、球菌:阳性球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阴性球菌有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2)肠道杆菌:如埃希菌族的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沙门菌族的伤寒杆菌,克雷伯菌族的肺炎杆菌、产气杆菌、哈夫尼亚菌,变形杆菌族的普通变形杆菌等。3)弧菌属与弯曲菌属:①弧菌:如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②弯曲菌:如空肠弯曲菌、幽门弯曲菌。4)棒状杆菌属:如白喉杆菌。5)分枝杆菌属:如结核杆菌。6)动物源性细菌:如布鲁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7)其他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等。8)厌氧菌感染与疾病:①中枢神经感染:消化链球菌、脆弱类杆菌、韦荣球菌、梭杆菌。②呼吸系统感染:产黑素

7、类杆菌、核梭杆菌、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脆弱杆菌、韦荣杆菌,双歧杆菌。③心内膜炎: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棱杆菌。④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脆弱杆菌、产黑素类杆菌、消化链球菌。⑤腹膜炎:脆弱杆菌、消化链球菌、梭杆菌。⑥肝脓肿:产黑素类杆菌、(4)真菌:常见的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真菌有:1)酵母类真菌;如新型隐球菌。2)酵母样真菌:如念珠菌。3)二相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4)霉菌类:如曲霉菌、毛霉菌。5)细菌样真菌:如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