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测量贯通论文

矿山测量贯通论文

ID:18413571

大小:4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17

矿山测量贯通论文_第1页
矿山测量贯通论文_第2页
矿山测量贯通论文_第3页
矿山测量贯通论文_第4页
矿山测量贯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矿山测量贯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答题反馈各位同学大家好:时至期末,同学们准备得一定很辛苦。我已经将你们之前交的作业看完了(包括交电子档的),现将题目的要点以及大家日后要注意的事项告诉大家。一、西汉杜周曾有一段名言:“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着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一)请说明这段话的意思。之所以选择这段史料,第一,这段话是法制史经常引用的经典名句,即使日后不再接触法制史,也可作为日常知识。第二,这段话除了可以代表杜周本人的法家思想,也透露了西汉时期“令”与“律”的关系。律典之所以具有国法的效力,不只经过君主的认可,也经过时代的洗炼。重要的是,最初

2、的律典与政令紧密相关。(二)这段话的思想背景较贴近于先秦的哪一个学派?试举该学派其中之一的代表性人物与其中心思想对传统法制的影响。有些同学答为儒家或道家,正确的解释应为法家,举任何先秦法家思想家作代表都行。本小题的设计是和史料相呼应的。(三)简论汉代的“令”与宋代的“敕”对国家法典“律”的影响。要研究传统法制中国家律典与君主政令的关系,汉代的“令”与宋代的“敕”是较好的比较研究对象。也可以窥见从汉代到宋代,君王对律典补充与纂订的影响力。二、明代有朝鲜人向汉人买马时,说了“官凭印信,私凭契约”这样一句话。(一)你认为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这

3、题由同学自由回答。大体来说,这句话的主要意思近于“官有印信,民有契约”。表达了契约在民间商业行为中的重要性。(二)你认为中国传统法制为何缺乏民法典?这题也是由同学们自由回答,没有标准答案。我自己个人从“官凭印信,私凭契约”这段话得出的领悟是传统之所以没有民法典的编纂,一方面地方习惯因水土、风俗、民族、语言有差;一方面宋代以后,除了干系宗法礼法的行为,官方给民间的民事、商事活动的制约不多,并将此类细事的仲裁权交予地方官与地方的里老等去调解仲裁,是否意味着传统王朝对地方民商习惯并无意控制?同学们日后学业精进,可以多反思一下中国传统缺乏民法典

4、的缘故,也许同学们可以从日后遇到的实际生活案例中,了解到更多超越教科书的内容。(三)传统契约中的“红契”跟“白契”的区分在哪?白契是没有向官方纳税钤印的契约,因无红印,故俗称白契。虽然表面上官方认定红契,但是明清民间依然存在着大量的白契,官方也未必不承认白契的效力。这也许可以视作“官凭印信,私凭契约”的另一种诠释。三、A:中国法制史史料纪录中,有这样一个事例。某人甲把亲生子乙给人寄养,乙不知甲为亲父,被丙抚养长大。一天甲告知乙实情,被乙怒打。当时律法子打父罪极重。“但此案被判为“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又

5、引《春秋》言“晋侯杀其世子申生。”《公羊传》:“曷为直称晋侯以杀?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矣。”5B:北魏孝文帝曾诏曰:“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C:《唐律疏议》卷首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一)法制史上通常称A史料内这样的断案方式为?其特点为何?(二)简论由先秦至唐“五刑”的变迁。(三)试简论自汉到唐,礼制与法制的关系。这个题组主要是针对汉代“春秋折狱”与汉代之后“引礼入法”对唐律的影响。“五刑”的变迁,与肉刑的简化与废除息息相关。同学们基本上都抓住了重点。四、A:苏东坡:“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B:《宋

6、史》:“应朝臣、京官及幕职州县官等今后并须习读法”C:南宋周林:“狱司推鞫,法司简断,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一)ABC史料呈现出哪些宋代的司法特点?这三条史料,主要是表达宋代重视法律的特点,在科举、设官、任官上,都非常重视宋人文士本身的法律素养。(二)试简答C史料中体现的制度。这一题主要是回答鞫谳分司。(三)宋代“翻异别勘”制度与C史料相关。请简论“翻异别勘”制度。五、汉代:宰相、廷尉、御史。魏晋南北朝:三省、大理寺、御史台明清: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中国法制史向来称明清这三个机构为?他们在明代审判制度中起到什么作用?(二)简答

7、明代热审制度与朝审制度。(三)简述明初立法的特点与精神。三法司的成形与在司法审判制度史非常重要,经过历朝发展,在明代定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热审与朝审的审判程序,都与三法司密切相关。但很多同学在回答朝审程序时,都回答:“由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等审理重犯”,建议若遇到此题,可以回答如:“会同三公九卿等大臣”,明清会审的主要是中央朝廷的大臣。六、唐律是秦汉以来律法精神的集成,对中国传统的律法亦影响深远。试问:(一)《宋刑统》与《唐律疏议》的异同。(二)什么是“律、令、格、式”?(三)什么是“十恶”、“八议”、“官当”?(四)《法经》有“具

8、律”,唐律有“名例”。简答两者间的关系。此题是基本题,希望大家做个复习。复习基本重点:5一、夏商法律制度1.夏商两朝法律的起源与发展来揭示中国传统法制起源,夏朝法律“禹刑”与“汤刑”是重点。2.发展到商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