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训疾甚试解

保训疾甚试解

ID:19002758

大小:24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24

保训疾甚试解_第1页
保训疾甚试解_第2页
保训疾甚试解_第3页
保训疾甚试解_第4页
资源描述:

《保训疾甚试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保訓》“疾甚”試解(首發)孟蓬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清華簡《保訓》簡2、3:“王若曰:‘發,朕疾甚,恐不女及訓。’”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6年第6期,第73頁。釋文中的“”字,原形如下:(處理前)(處理後)此字也見於上博簡《周易》第14簡,原形如下:(處理前)(處理後)兩種寫法只爭一畫,即清華簡比上博簡多了上部作為裝飾筆畫的短橫而已注意:清華簡下部所从“止”字中有一筆侵入中部,容易發生誤會。。清華簡整理者的隸定是參照上博簡《周易》做出的,實際上已經替我們做了認同的工作。

2、由於此字在楚簡中作為單字或偏旁多次出現,已經有多位學者(陳斯鵬、李家浩、魏宜輝、劉樂賢、馮勝君、蘇建洲、陳劍、宋華強等)進行過討論,均認為它跟“啇”字無關。該字“止”字之外的構件來源如何,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對該字的讀音則有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即此字古音當在侵部(談)部。這是基於以下可以反映該字讀音的材料得出的結論。(一)1.勿疑,朋㰦(上博簡《周易》)2.勿疑,朋甲讒(馬王堆帛書《周易》)3.勿疑,朋盍簪(傳世本《周易》)“簪”古音在侵部,“讒”古音亦在侵部(或歸談部),則“”字古音也應在侵部(談部)。(二)  1.思坪夜君城瘳

3、速瘥(新蔡簡,零:189)2.城瘳速瘥(新蔡簡,零:300)劉樂賢先生指出:“朁”或从“朁”得聲之字古音在緝部和侵部,“疌”或从“疌”得聲的字古音在葉部和談部。大家知道,緝、侵部和葉、談部的關係十分密切,例如“讒”字,或歸入侵部,或歸入談部。因此,从“朁”得聲的字可以與“疌”或从“疌”得聲的字通假。《集韻·感韻》:“簪、疌,速也。《易》朋盍簪,王肅讀或作疌。”《廣韻·感韻》:“朁(从弓),弓弦。朁(从弓)又作疌(从弓)。”據此,上引二簡的A(指——引者按,下同)可以讀為“疌”或“寁”。……要言之,上引簡文的“A瘳速瘥”應讀為“疌瘳速瘥

4、”或“寁瘳速瘥”,是“速瘳速瘥”的意思。劉樂賢:《讀楚簡劄記二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29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207。宋華強先生指出:新蔡簡中的“”可以讀為文獻中的“憯”。《墨子·明鬼下》“鬼神之誅若此之憯遫也”,又“鬼神之誅至若此其憯遫也”。孫詒讓《墨子閒詁》云:“憯”、“速”義同。《玉篇·手部》云“撍,側林切,急疾也”。“憯”與“撍”通。《易·豫》“朋盍簪”,《釋文》云:“簪,鄭云速也,京作‘撍’。”宋華強:《新蔡簡與“速”義近之字及楚簡中相關諸字新考》,

5、簡帛網,2006年7月2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89。劉、宋兩位的考釋又一次表明从“”聲的“”字古音在侵(談)部。《說文·宀部》:“寁,居之速也。从宀,疌聲。”大徐本“子感切”。《詩·鄭風·遵大路》:“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袪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毛傳:“寁,速也。”需要說明的是:“疌”“寁”字古音在談盍兩部,一音“疾葉切”(葉韻),一音“子感切”(感韻)。《集韻·感韻》:“簪、疌,速也。《易》:‘朋盍簪。’王肅讀。或作疌。”可知訓“疾”的“簪”中古音亦音“子感切”,

6、與“寁”同音。《廣韻·感韻》:“,弓弦。又作。”。在“疾速”的意義上,“簪”、“憯”、“撍”、“寁”(子感切)記錄的是同一個詞,跟訓“疾速”的“疌”音義相通。馮勝君先生(《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宋華強先生批評劉樂賢先生把“”直接讀“速”的或說是可取的,但他們似乎都認為劉讀“”為“寁(疌)”語音較遠,當是出於誤會(忽略了“疌(寁)”古音可入談部。其實即使直接讀盍部的“疾葉切”,亦無不可)(二)()1.子曰:長民者,衣服不改,容有常,則民德一。(郭店簡《緇衣》16

7、~17)2.子曰:長民者,衣服不改,容有常,則民德一。(上博簡《緇衣》9)3.子曰:長民者,衣服不改,從容有常,則民德一。(傳世本《禮記·緇衣》)此字當分析為“从人,聲”,“”字上部所从當是人字的變形,而非“宀”字。李家浩先生認為此二字為“一字之異體”,但又以為字从“宀”似有可商。說見氏著《戰國竹簡〈緇衣〉中的“逯”》,《古墓新知》,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手頭無此書,茲據宋華強文轉引。“”字古音在侵(談)部,而論者多以為戰國時冬部已經從侵部分化出來,與“東”部讀音相近。古音侵談東相通,如“譚”(覃字古音在侵部),其異體作

8、“談”(炎古音在談部),而《戰國策》人名“張孟談”,《史記·趙世家》或作“張孟同”(“同”字古音在東部)。《說文·夊部》:“竷,繇也,舞也。樂有章。从章从夅从夊。《詩》曰:竷竷舞我。”段注以為从“夅”聲,則古音在侵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