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君子以玉观德”思想的美学意蕴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君子以玉观德”思想的美学意蕴

ID:1904852

大小:3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3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君子以玉观德”思想的美学意蕴_第1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君子以玉观德”思想的美学意蕴_第2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君子以玉观德”思想的美学意蕴_第3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君子以玉观德”思想的美学意蕴_第4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君子以玉观德”思想的美学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君子以玉观德”思想的美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美学论文题目:”君子以玉观德”思想的美学意蕴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玉含蓄坚韧,温润莹泽,生动而富有灵性,具有美丽、润泽、细腻的特点。玉的自然属性给人以美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儒家道德以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象征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比德”说和”比情”说两种自然审美观的发展把”君子以玉观德”思想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这种文化内涵一直延续到现代。 

2、 关键词:玉;君子;比德;审美观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玉成为中华文明系统中最美、最崇高的象征物与道德标准器。”玉德”的核心内容既是”玉”与”君子”的关系,是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侧面及其表现形式,它排斥玉神学种种神秘的、唯心的内涵,是仁政德治的象征。西周时,寄托或赋予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制成的玉器,逐渐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论述,正式成为巩固国家的典章制度和发展社会的信念理想。经春秋战国以至秦汉,被儒家理论化,融合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并形成了一种民族风尚与习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最有生命力的元

3、素,伴随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笔者将就荀子”以玉观德”思想进一步探讨其体现的先秦儒家和谐审美观。    一、”君子以玉观德”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畅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君子之德似玉,此说始见于《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本意是称颂妇人的夫君人品温和如玉,后用来泛指君子的品德如玉。《荀子·法行》篇记载着孔子答子贡的话:”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

4、!’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在《礼记》中也有一段以玉比君子之德的文字:”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  以玉作

5、为君子之德的象征,并进而提出了用佩玉来提醒君子时时处处注意德性操守。这一比玉之说,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汉代,人们还常运用它,并且有人把这一比德说进一步完善化。汉初贾谊在《新书》中就有这样两段文字:“德有六理,何谓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独玉也。寫德体六理,尽见于玉也,各有状。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泽者,鑑也,谓之道;腒如竊膏谓至德,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此之谓六理。”(《新书·道德说》)后来,扬雄又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直接地以玉比君子。“君子似玉”,”纯沦温润,柔

6、而坚,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扬子法言·君子》)东汉时期,《白虎通》著作中将前面提到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综合,将玉进一步强调为公侯以玉比德。刘向《说苑·杂言》和《孔子家语·问玉》篇作了归纳性概括:”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也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之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远闻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之于外者,君子比情焉。”(《说苑·杂言》)    二、”比德”、”比情”两种自然

7、审美观    两汉时代产生了”比德”、”比情”两种自然审美观。主要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轴心,形成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以天人合一,道德合一,本体合一的三种审美模式和比兴寄托,情景交融,意境趣味的创作模式。  (一)比德说  ”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美观。”比德是指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亦即从中可以感受或意味到某种人格美。在这里,’比德’之’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意指象征或比拟。”[1]比德说的基本特点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

8、,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自然物的美丑及其程度,不是决定于它自身的价值,而是决定于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  文学艺术中的”比德”最早见于《诗经》和楚辞,它与《周易》的”取象”、《诗经》及楚辞的”比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