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ID:1906719

大小:80.5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7-11-13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_第1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_第2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_第3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_第4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美学论文题目: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美学论文题目: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内容提要从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开始,日本学者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的研究。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哲学、社会学、文艺理论的研究交织、杂糅,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战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合法化,各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学说涌进日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的

2、热潮,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本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进程中,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作为与西方哲学、美学中的一个学派来进行研究。采用文本解读的方式,仔细解读马克思的哲学、美学著作,研究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思潮。形成了日本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为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拓宽了路径。关键词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路径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末开始传入日本,以后,通过日本学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社会活动家的传播和弘扬,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日本的研究与普及,也为中国等东

3、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普及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仅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也包括美学与艺术理论。一.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传播日本近代对西学的大量引进,特别是哲学、美学学科的引进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入,为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日本在幕府末期,为了“王政奉还”、“君主立宪”,革除当时存在的社会痼疾,建设强大的日本,开始派遣有识之士游学西方,寻找救国之真理与方法,西周、福泽谕吉、森鸥外等都属于被派遣者。明治维新(1868)以来,日本一直非常注重西方学说的引进、翻译和研究。日本与中国等东亚国家现在所使用的

4、“哲学”一词,就是日本哲人、现代启蒙思想家西周[①]在《百一新论》一文中由德文的“Philosophy”翻译而来的。“美学”一词的缘起则说法颇多。虽然连日本当代美学家今道友信也坚持认为:中江笃介[②]所翻译的《维氏美学》是“汉字文化圈”中使用“美学”一词的最早记录。但据史料记载,学理意义上的“美学”一词的介绍与使用在中江兆民之前,应是西周在1866-67年间为德川庆喜所作的御前讲座《百一新论》中最早引进使用的。尽管西周在此文中仍然是以“善美学”(エステチ-キsthetik)形式出现,但从其日语与西文发音的对应来看,“善美学”直接指向的就是德文的“sthetik”,

5、虽然后来西周又曾用“佳趣论”、“美妙学”等语词来解释“sthetik”一词,但依据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解释,“善美学”就指的是美学。1879年1月13日,西周在“宫中御谈会”上为王宫贵族讲授了他的《美妙学说》,在此,西周对“美妙学”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美妙学(エツセチクス)是哲学的一种,与所谓美术(ハイソアート)有着共通的原理。”[1](P.3)然后,他依据哲学的逻辑思辩为“美妙学”定义,区分了“美妙学”与道德、法律、宗教的差别,认为“美妙学”主要是以美术为对象,研究其美的一种学问。在《美妙学说》中,西周将美妙学分解为内部元素与外部元素,分析了“感性”、

6、“情感”、“想象”、“趣味”、“可笑”等美学(美妙学)的范畴。《美妙学说》的前半部分是辨识“美的自律”;后半部分分析了美学所应承担的社会启蒙与教育责任。在关西学院大学加藤哲弘教授看来:西周对于美妙学说的解释在日本思想史上导入了功利主义美学的因子,这种观念也属于“明六社”的共同理念,与当时崇尚实学的社会风尚有相当密切的关系。[2](P.3)由此可见,对西方美学学科的介绍,无疑西周是最早的,且其《美妙学说》,实际上是日本,也是东方国家近代的第一篇美学文献。加藤弘之[③]于1870年,在他的论著中首次介绍了马克思其人及其部分观点。加藤的介绍,可视为马克思学说在日本的首次

7、登陆。以后,加藤还撰写了《人权新说》(1882),传播唯物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在加藤等人身体力行的倡导下,日本大学校园内逐渐形成了学术型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风尚与传统。森林太郎(森鸥外)[④]和大村西崖[⑤]于1881年将德国悲观主义美学家爱德华·冯·哈特曼[⑥]的《美学》(Asthetik)编译为《审美纲领》,作为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学校的《美学》授课讲义,美学由此开始进入日本大学的课堂(当然在日本学术史上,美学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学术研究对象,要从1900年大塚保治在东京大学开始担任美学讲座专职教授算起[3]p.183-184)。大村在《审美纲领·

8、序》中写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