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ID:19147188

大小:19.6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29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_第1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_第2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_第3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_第4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绵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与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顽强的生命力、重实际求稳定的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中庸之道的社会心理习惯以及以人为本的仁者风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1]其内涵或以物

2、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1重实际求稳定的文化心态  这里的“实际”是相对于“玄想”而讲的,它更多的侧重于现实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农业耕作对农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他们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生存的基础就是保有土地并且辛勤劳动

3、,他们秉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脚踏实地的进行生产活动,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经验的东西,以更好的服务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此,这种农耕经济的生产心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对中国人而言,拥有了土地,就拥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就有了生存的底气。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得他们为了生存而安于现状并且知足常乐,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农民的稳定安居就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前提。  农业耕作作为一种简单再生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循环。农业生产依四季变化而变化,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周而复始的生产方式使得他们对土地有着很深

4、的眷恋,这种归属感使他们世代皈依于土,他们满足于维持这种简单再生产而相信一种不变的永恒。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对这种永恒观念的表述。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变易思想,使它内蕴着一种独特的创造力。正是在这种变易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由此催生出中国劳动人民无穷的创造力,为中国文化的辉煌与灿烂做出贡献。  1.2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中国农业经济的格局和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社会生活方式使中国人形成以家族单位,以“小家—中族—大国”为链条的社会结构,因而尤其看重血缘、亲缘关系。可以

5、说,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所谓宗法,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推崇共同的祖先,规定继承的秩序及成员自身的身份和权利义务的法则。中国的家就是社会的核心,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因此在父家长制的影响下,父乃家君,君乃国父,家国一体。  《礼记·丧服小记》中说“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以父、己、子三代为核心,形成了三个同心圆,由父亲往上推一代是祖父,由儿子向下推一代就是是孙子,经过这样一次扩展,亲属关系就由原来的三代延伸为祖、父、己、子、孙五代。接着,再由祖、父、己、子、孙五代分别再向上、向下推两代,

6、经过这一次扩展,亲属关系就延伸为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九代。由此构成整个宗法制度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中,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尊卑秩序是尤其重要的,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是无法凌驾于家族之上的,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个人的利益要绝对服从于宗族的利益,由此可见宗法等级的森严。  1.3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相对比较独立的经济模式,这也就要求国家的管理必须高度集权,才能将这种分散的社会加以整合便于统治。同时,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

7、舟。只有以农民为主体的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农业宗法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社稷稳定的根本前提。  关于尊君的思想,个人认为比较典型的是韩非子的观点。韩非子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也正是在这种君主集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国家大一统才能变为现实。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重民思想。儒家有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就是最好的例证。只有重视人民的利益和生活,注重人民的根本需求,才是天下得以保全、社稷得以稳定的根本前提。因此,既强调民以君

8、为主,又强调国以民为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1.4中庸之道的社会心理习惯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崇尚和谐与统一的社会心理。所谓“中”,即不偏不倚,所谓“庸”,即用。中庸就是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它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小农经济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中庸之道作为经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