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

什么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

ID:19228985

大小:29.3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9-30

什么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_第1页
什么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_第2页
什么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_第3页
什么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_第4页
什么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什么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什么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  篇一: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对于我来说比较陌生,虽然略了解一些,但是很容易和很多概念混淆,其中的所有权、经营权的归属问题也有着复杂的经济和法律关系。所以我就借这次作业机会,去查阅了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提出概念和历史沿革,共同学习和探究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一、“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提出和具体内容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在承认包括国家在内的企业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企业法人享有对投资者投入企业资产的经营权,《监管条例》第27条规定,“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支配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

2、政府和监督机构不得直接支配企业法人财产。”可见“企业法人财产权”不过是在原有的“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权”(包括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权)的基础上加上了“依法独立支配”的权能。“企业法人所有权不是归属意义上的财产权”,这就从法律上否定了“企业法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只是充实了企业经营权的内涵。  二、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局限性的个人看法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由于企业法人财产权仍是“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统一,所以自身难以实现“产权清晰”。而且由于国家对公司的财产仍享有所有权,它仍有权

3、以所有者身份干预企业的活动,也很难实现“政企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立法宗旨也是不相符合。  2、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承认企业法人对股东投资的财产和投资积累资产具有完全的占有、使用、依法处分和支配的权利,投资者不得“直接支配企业法人财产”,但是保留投资者对投资财产享有财产所有权。实际上,这样的投资者所有权就是空壳了。  三、总结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在“两权分离”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用来调和“国家坚持对出资财产享有所有权”与“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立财产”之矛盾的产物。它的出现虽然有其一定的

4、进步性和现实性,但却无法明确企业法人与其财产之间的法律性质,它终将为企业法人所有权所取代。只有肯定法人所有权,才能为公司产权的彻底明晰化奠构。定基础,才能形成股权与公司法人所有权既相互独立和游离,又相互制约的现代公司产权结构。  篇二:企业法人财产权问题  一、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由来  企业法人制度自产生至现在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但却从来没有出现过法人财产权问题的争论,或者说已经出现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的前苏联和中国,法人财产权问题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一个旷日持久的社会性的大讨论。那么,为什么法人财产权问题却

5、引起了人们如此大的兴趣呢。简单地说,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或市场经济而引起的  在私有制社会里,法律和社会心照不宣地维护企业所有这和企业意志的高度统一基础上的二者法律人格的分离,并随时纠正这种高度统一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失衡,以利交易和投资的开展。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作为政府附属物的情况下,也不存在企业财产权问题。  从实证的观点来看,企业法人财产权问题,始于苏俄20年代施行新经济政策时,其法学界关于国有企业的地位及其财产权性质的讨论。当时苏俄为发展经济施行新经济政策,对国有企业进行独立核算,并要求其在商业的基础上进行经营活动

6、。企业由国家设立或所有,却在商品经济的条件进行自主经营,明显具有某种独立性,不想私人企业那样受制于具体的老板,在私有制下很明确的法权关系产生了模糊和崩溃,给理论界造成了较大的困惑。苏俄法学家便结合当时的经济政策和法律规定,对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权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讨论。  苏联法学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业私有权或所有权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既然在经济上独立于国家,实行经济核算,他们变成了原先为国家所有的企业的财产的私人所有者。这种观点和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故没有产生什么影

7、响。  2、双重所有权观点。这是争议最大,也流传最广泛的一种观点。主要有商品所有权观点、信托所有权观点、“总分式”所有权观点等。  3、经营管理权观点。著名法学家维涅吉克托夫提出了完整的国有企业经营权观点。国家是全民财产的唯一的所有权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及其财产用途的范围内,对国家交给他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二。我国关于法人财产权的主要观点及其评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扩权让利”,80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步“利改税”试验

8、,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这些改革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并完善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但并没有为国有企业找到一个真正的出路,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问题和矛盾的焦点所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