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47205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47205

ID:19609403

大小:3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04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47205_第1页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47205_第2页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47205_第3页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47205_第4页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47205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4720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4720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设计构思高层建筑自出现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高层建筑在本世纪未,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近一、二十年高层建筑在造型形式不断翻新,高度记录一再被打破的同时,其空间构成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致使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当然,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的变化并非一日之功,是需要有一个演变过程的,而且在

2、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多种模式共存。所以,我们在回顾总结近一个时期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仅对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进行剖析,以求就教于各位读者。•内核的形成高层建筑与其它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Core)。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上个世纪未,在高层建筑的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人们对结构体系认识的局限(当时最先进的结构体系是钢框架结构),设备设计经验的不

3、足,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单一等客观原因,使得早期的高层建筑设计并没有形成“核”的概念。垂直交通、设备空间和结构体系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分散性,均按各自具体的要求分别布置。进入本世纪,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这是各专业共同探索优化设计的结果。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备用房及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便捷。在结构方面,随着筒体

4、结构概念的出现、高度的增加,也希望能有一个刚度更强的筒来承受剪力和抗扭,而这些恰好与建筑师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筒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这种“内核”空间构成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以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和造价相对低廉的优势,很快便成为高层建筑中最为流行的空间布局形式。当然,除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布置方式之外,高层建筑还有其它的布局方式,如“外核式布局”和

5、“多核式布局”等等。尽管中央核心筒式布局的筒体周围的房间需要人工采光和机械通风,总会多少给人带来不适感,但是直至本世纪80年代以前,“内核”式的布局形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内核”式的布局形式及其变种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大多数著名的高层建筑也都采用这种形式。如30年代建成的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EmpireStateBuilding,1931),50年代建成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Building,1958),70年代建成的芝加哥“汉考克大厦”(JohnHancockCenter,1970

6、)和纽约“世界贸易中心”(WorldTradeCenter,1973),以及日本的“阳光大厦”(Sumshine60,1978)等等。就是在今天,世界上最高的几座高层建筑,马来西亚的“石油大厦”(PetronasTowers,1998)、上海的“金茂大厦”(JinMaoBuilding,1998)和香港的“中环广场大厦”(CentralPlaza,1992)等等,也仍然采用的是这种“内核”式的空间构成模式。二、核的分散与分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

7、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第一次变革主要还是出于造型上的需要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如70年代前后出现的“双核”构成模式。双侧外核心筒的布局,不仅有利于避难疏散,而且也使高层建筑的外观造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OverseaChineseBankingCenter,1976)和日建设计设计的日本“IBM本社大楼”(IBMHeadofficeBuilding,1972)等等就是当年风行一时的双侧外核设计手法的代表。第二次变革最先对核心筒提出革命性建议的是设备专业,

8、他们认为随着建筑设备的日趋增多和越来越复杂,如果把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从核心筒中分离出来,可能会更有利于管理和维修。而80年代以后,智能化建筑的普及和电信设施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在高层建筑中大量应用计算机和电信通讯设备,甚至许多建筑在竣工之后,仍然频繁地改造布线系统和增添新设备。智能化办公楼中的光缆与电脑网络管道井、配线箱以及中继装置等,每层都必须设置三处以上才算合理。这样,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