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思路引导拓展主动探究空间

着眼思路引导拓展主动探究空间

ID:19640023

大小:18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4

着眼思路引导拓展主动探究空间_第1页
着眼思路引导拓展主动探究空间_第2页
着眼思路引导拓展主动探究空间_第3页
着眼思路引导拓展主动探究空间_第4页
着眼思路引导拓展主动探究空间_第5页
资源描述:

《着眼思路引导拓展主动探究空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着眼思路引导拓展主动探究空间——关于小学“数学操作技能”教学的几点体会余亚萍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数学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如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作平面图形,度量角的大小等等。对于较难操作的技能,书中往往陈述操作步骤。例如:度量角的方法(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2)零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3)读出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准量角器的度数。由于这类操作性技能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外显的操作活动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关注操作步骤和动作要领的掌握(即怎么做的问题)。通常有比较固定

2、的教学程序和任务设置(见图1),使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模仿练习法和程序练习法。程序:定向————分解————整合————熟练操作过程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形成一体化的操作系统。分解操作步骤,逐一模仿练习了解操作的步骤主要任务:图1这样的教学优势,是学生能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或教材的示意图进行模仿,能按给定步骤直接操作,快速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并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训练,以逐步形成正确操作技能。不足之处是学生只是“遵命而为”进行操作,对为何要如此操作,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只能“机械记忆、规范操作”。对于数学操作

3、技能的学习,能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围绕“为何要如此操作”这一主题,着眼思路引导,拓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着眼于让学生体会“为何如此操作”来确定教学思路,设计教学。以“角的度量”为例。以往的教学,一般是:(1)在介绍了角的度量单位后,介绍量角器的构造——向学生介绍“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等;(2)说明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操作步骤,并操练。对为何要如此操作学生并不明白。其实,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实质,就是将要量的角(未知度

4、数的角)与量角器上的已知角(已知度数的角)叠合(即完全重合),从而知道所量角的度数。要体会到这一点,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明确两点:(1)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已知度数的角,并会找出已知度数的角(在“找”的过程中来认识有关名称)。(2)因为叠合的两个角相等(学生在此前已掌握这一知识),可以用叠合的办法利用量角器度量角。这样,教学中就不宜直接告知“操作步骤”,而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在“叠合——相等”的思路引导下,自己去实践、探索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详见文后附录一的“教学片断”),达到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为何如此操作”,又增强了应

5、用意识。2、创设协商、交流与解释的时机,扩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建构学习理论指出:“在对学习材料的解释和运用时,应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只给学生指出应该看到什么,更重要的在于其蕴含真正交流的过程,教师要考虑学生所作的解释。这种社会互动、数学解释和解答的讨论对学习非常重要。”文后所附的教学片断正体现了这样一种协商建构思想。例如,在对量角器的认识上,教师突破以往教学方法:通过看书或直接介绍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什么叫中心点,什么叫零度刻度线,什么叫内外圈刻度。因为这样的简单认识,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这些

6、概念与度量角的内在联系。而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与学生协商、交流与解释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认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教师的一系列提问:“量角器上一份所对应的角是1°的角,由此推断,你还能知道什么呢?”;“可是我在量角器上没有看到从中心点引出射线构成许多个角,而是看到中心点处是一个空白的半圆,这是为什么?”……,这些提问都充分的提供协商、交流时机。而学生的一些解释“老师,我知道了,量角器上实际上有许许多多个可以知道度数的角。”;“我还知道这些角的顶点都是同一点,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说这些角都是从中心点引出的。”

7、“量角器上所有的角都画出,那么,中间变成了一团墨,这样各个角的顶点位置就无法确认了。”正反映了协商与交流的结果——对新知的深刻理解。在这样一种真正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需调用想象、理解、判断、推理、记忆等多种思维方式(详见附录二中的教例的差异性分析),因而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思维能力同样得到了训练和发展。3、创设促使迁移发生的条件,扩展学生主动建构的空间。人们思考问题时一般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在判断推理中讲究充足的逻辑依据。思维的这种逻辑性本源于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例如: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

8、,它的内在规律性的迁移过程是(见图2):内在本质规律的逻辑推理扩展的认知结构原认知结构叠合——相等利用未知角与量角器上的角叠合,得出未知角的度数。会利用角的叠合比较角的大小图2如果善于抓住这一规律和本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技能就能依据这种逻辑规律,主动将旧知迁移至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因此,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的一致性,是促进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