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遗传学

ID:19665490

大小:1.31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8-10-04

微生物遗传学_第1页
微生物遗传学_第2页
微生物遗传学_第3页
微生物遗传学_第4页
微生物遗传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生物遗传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细菌和蓝绿藻属于原核生物:一个线条状或环状染色体(单倍体结构);无典型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传递和重组方式与真核生物不同。病毒:比细菌更简单;在寄主细胞内以集团形式产生;属于只有一条染色体的单倍体。第一节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1.大小:细胞较小、长约1.2um、宽约0.5um;2.结构:鞭毛、细胞壁、质膜、间体、核质体、核糖体3.遗传物质:单个主染色体、一个或多个小染色体(质粒)一、细菌:研究细菌遗传的方法:主要是对细菌菌落形态的遗传研究(如图,霉菌菌落)原则上说,培养皿中每个细菌长成的菌落应具有共同的

2、遗传组成,但是由于偶然发生的突变:形态性状的突变,生理特性的突变或抗性的突变,而使这些突变后的细菌所形成的菌落与其他的菌落有所不同。菌落形态性状的突变包括:菌落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如图,菌落形态性状)4.涂布和繁殖:每个细胞在较短时间内(如一夜)能裂殖到107个子细胞成为肉眼可见的菌落或克隆(Clone)。5.生理特性突变:①.营养缺陷型:丧失合成某种营养物质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原养型:野生菌株则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测知突变的特性。②.抗性突变型:如抗药性或抗感染性。例如:青霉素(penr,r

3、代表resistance)抗性突变的菌落。测定突变的方法──影印法:黎德伯格等(Lederberg和Lederberg,1952)设计。LederbergJ.,1958Nobel奖获得者,发现细菌转导和接合培养基中加有青霉素抗青霉素的菌生长没有细胞结构,是单倍体,只有一条染色体。病毒蛋白质外壳+包被在内的核酸。烟草花叶病毒  腺病毒T4噬菌体   爱滋病病毒RNADNADANRNA病毒分类:寄主:动物、植物、细菌;遗传物质:DNA或RNA。二、病毒:病毒中没有合成蛋白质外壳所必须的核糖体。所以,病毒必须感染活细胞,改变和利用活细

4、胞的代谢合成机器,才能合成新的病毒后代。感染细菌的病毒又叫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目前了解比较清楚的病毒。噬菌体对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常见几个主要噬菌体的特性质见表7-1。1.世代周期短:大肠杆菌(E.Coli)20分钟可繁殖一代。2.便于管理和生化分析:个体小,一般在1u至几u之间,因一支试管可以储存数以百万计的细菌和病毒,操作管理方便。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3.便于研究基因突变:裸露的DNA分子(有的病毒为RNA分子),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突变;单倍体生物,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问

5、题,突变均能表现出来。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影印培养,易检出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利于从生化角度来研究基因的作用。5.便于基因重组研究:细菌具有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利用这些特性可以进行精密的遗传学分析。6.便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简单,基因定位、结构分析及其分离易于进行,基因的表达调控也适于用生理生化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7.便于进行遗传操作:染色体结构简单,没有组蛋白和其它蛋白的结合,更宜于进行遗传工程的操作。第二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1.结构简单:蛋白质外壳、核酸、某些碳水化合物、脂肪等。2.多样性的原

6、因:外壳的蛋白质种类、染色体类型和结构的不同。3.两大类(据噬菌体DNA在宿主细菌内的特点):①烈性噬菌体:能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例:T噬菌体系列(T1-T7);②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不使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具容源性的P1和λ噬菌体。一、噬菌体的结构:㈠、烈性噬菌体:1.结构大同小异,外貌一般呈蝌蚪状:头部:双链DNA分子的染色体;颈部:中空的针状结构及外鞘;末端:由基板、尾针和尾丝组成。T偶列噬菌体2.T偶列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如T4噬菌体):尾丝固定大肠杆菌,遗传物质注入破坏寄主细胞原有的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噬

7、菌体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装成许多新的子噬菌体溶菌酶裂解细菌释放出数百个噬菌体。T4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㈡、温和性噬菌体:例如λ和P1噬菌体.λ和P1各代表一种略有不同的溶源性类型。①.λ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后,细菌不裂解附在E.coli染色体上的gal和bio位点间的attλ座位上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并能阻止其它λ噬菌体的超数感染。1.溶源性的生活周期:②.P1噬菌体:它并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而是独立地存在于细胞质内。只有少数基因活动,表达出阻碍物关闭其它基因。原噬菌体经诱导可转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途径。原噬菌体:

8、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的噬菌体。2.P1和λ噬菌体的特性:①.P1和λ各代表不同的溶原性类型:P1噬菌体:侵入后并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独立存在于细胞质内;λ噬菌体: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②.溶源性细菌分裂两个子细胞:P1噬菌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