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

ID:19772648

大小:3.06 MB

页数:105页

时间:2018-10-06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1页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2页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3页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4页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皮肤肿瘤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皮肤肿瘤皮肤良性肿瘤色素痣皮肤血管瘤汗管瘤瘢痕疙瘩脂溢性角化病恶性皮肤肿瘤Bowen病Paget病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蕈样肉芽肿色素痣(naevuspigmentosus)又称痣细胞痣(naevuscellnevi)、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naevus)为黑素细胞发育畸形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先天性在出生时即存在,附黑色粗毛称“兽皮痣”。后天性常在2岁后发生,进展缓慢,无自觉症状。患者常有家族史,多终生不愈。临床表现皮损为斑疹、丘疹、乳头瘤状、疣状或有蒂,直径一般不超过6mm,极少大于1cm,边缘整齐、清楚,损害颜色为黄褐色或黑色、正常肤色。常

2、无自觉症状。有各种名称,如斑痣、雀斑状痣、毛痣、疣状色痣、脂肪瘤样痣、兽皮样痣、软痣等。交界痣:见于出生时,常见于3-18岁,为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稍隆起于皮面,表面平滑、无毛。混合痣:青少年,比交界痣更高出皮面,有毛。皮内痣:最常见。成年人头颈部,褐色半球形隆起之丘疹、乳头瘤样或有蒂,表面有毛且粗。色素痣色素痣色素痣色素痣组织病理由痣细胞构成,其特点为痣细胞排列成巢状。根据痣细胞在皮肤中位置,病理上分为三型:交界痣:痣细胞活跃,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基底细胞内和真皮上部,形态类似于上皮样细胞,常含有大量黑色素。易发生恶变。皮内痣:痣细胞相对静止,多成团块状,完全位

3、于真皮内,形态类似于淋巴样细胞,含黑色素少。一般不发生恶变。混合痣:痣细胞位于表皮内与真皮内,真皮上部者类似于上皮样细胞,真皮下部者呈梭形,类似纤维母细胞,不含或含有很少的色素。治疗一般不必治疗。先天性有10%发生黑色素瘤,以切除为好。后天性痣若突然增大,颜色加深发亮,周围发红,表面结痂,或溃疡,或附近淋巴结增大,或周围有卫星痣出现等恶变体征时,应立即进行切除送检。发生在掌跖、腰围、腋窝、腹股沟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色素痣,或位于面部,有碍美容,要求治疗时,也可采用切削法、冷冻、激光或贯穿结扎术等。皮肤血管瘤(cutaneoushemangioma)为血管组织的错构瘤

4、,由新形成过度生长的血管所组成,可合并血管畸形。75%在出生时就存在,25%见于婴儿或儿童期。临床表现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片,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压之退色。头面颈部多见,儿童期限可自行消退。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毛细血管增多与管壁扩张。鲜红斑痣鲜红斑痣鲜红斑痣临床表现单纯性血管瘤:又名草莓状血管瘤,皮损鲜红、柔软、草莓状、半球形或分叶状,高出皮面,境界清楚,压之退色,直径≥1cm。多发于面部,创伤后易出血,组织病理示毛细血管增生,婴儿期以血管内皮增生为主。海绵状血管瘤:为一个或数个柔软的皮下肿物,紫红色,位于深部者为皮

5、色或青紫色,质柔软,状如海绵,压之体积可缩小。可恶变为血管肉瘤,组织病理见广泛扩张的薄壁、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治疗诊断及鉴别诊断:血管瘤生长在体表,容易诊断。生长于皮下及肌肉等深部组织的血管瘤常用皮肤温度测定、血氧测定、血流量测定及血管的X线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CT、DSA等。治疗:铜蒸汽激光及氩离子激光对鲜红斑痣效果较好。肿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硬化剂及冷冻治疗。必要时手术切除、植皮等。鲜红斑痣治疗前后血管瘤治疗前后汗管瘤(Syringoma)是一种向表皮内小汗腺导管分化的良性汗腺瘤。好

6、发青春期女性,与内分泌有关。表现为皮肤色、淡黄色或黄褐色半球形或扁平形丘疹,1-3mm,无自觉症状。眼睑型:最常见,分布于女性两侧下眼脸。发疹型:男性青少年,成批出现于躯干前面和上臂屈侧。局限型:女阴及阴蒂者称生殖器汗管瘤,伴剧痒;手指伸侧者称肢端汗管瘤。组织病理以囊性扩张的汗腺导管为特征。一般不需治疗。电干燥法、CO2激光或液氮冷冻。汗管瘤汗管瘤汗管瘤瘢痕疙瘩(keloid)皮肤损伤后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患者具有瘢痕素质,有色人种较易发病。有时有家族史。伤口张力大、烧伤、异物和某些炎症性皮肤病如痤疮等易促发本病。临床表现皮损为大小不一的圆

7、形、卵圆形或奇特形状的隆起性斑块,紫红或淡红色,有触痛,橡皮样硬度,周围有红晕,表面光滑无毛,可有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上胸、肩背及四肢。少数瘢痕疙瘩可扩展到原损伤以外,向四周伸出分支,胸骨前区发生蟹足状伸展为典型皮疹。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组织病理与诊断组织病理:胶原纤维致密增生伴玻璃样变;真皮上部胶原纤维束与表皮平行排列,而下部胶原束则交织排列成涡汶状。真皮乳头因受压而变平,弹力纤维染色示弹力纤维稀少,临近附属器萎缩,被推向一侧,粘多糖增多,常见较多肥大细胞。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容易,应与肥厚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鉴别:无蟹足状伸展,

8、皮损经数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