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传染病诊断与处理医学ppt

布鲁氏菌病传染病诊断与处理医学ppt

ID:19785637

大小:764.01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0-06

布鲁氏菌病传染病诊断与处理医学ppt_第1页
布鲁氏菌病传染病诊断与处理医学ppt_第2页
布鲁氏菌病传染病诊断与处理医学ppt_第3页
布鲁氏菌病传染病诊断与处理医学ppt_第4页
布鲁氏菌病传染病诊断与处理医学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布鲁氏菌病传染病诊断与处理医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布鲁氏菌病CompanyLogo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淋巴结肝脾肿大等。概述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但是,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我国已

2、有28个省市区出现有该病。概述1814年首次记载,1860年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1886年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取名为“布鲁氏菌病”。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CompanyLogo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1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治疗措施4病原学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CompanyLogo病原学流行病学1布鲁氏菌属包括6

3、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布氏菌(3型)、牛种布氏菌(9型)、猪种布氏菌(5型)、沙林野鼠种布氏菌、绵羊附睾种布氏菌,犬种布氏菌猪牛羊三种意义最大。致病力、症状:羊种最重,牛种最轻病原学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抗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病原学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

4、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病畜*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2.经消化道感染3.经呼吸道感染4.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流行病学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

5、特别有传染力,而感染家畜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通过与家畜的接触,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CompanyLogo流行特征季节:四季,以家畜流产季节春末夏初为多。地区:牧区>农区,农区>城市。职业: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流行病学CompanyLogo慢性期急性期

6、、亚急性期慢性布病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菌血症阶段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发病机制感染过程慢性纤维化阶段潜伏期CompanyLogo发病机制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侵入粘膜后,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巴结,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点的淋巴结炎。肉芽肿发病机制CompanyLogo发病机制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布氏菌在胞内生存并大量繁殖,淋巴结成为布氏菌的贮存地,以此形成原发病灶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发病机制CompanyLogo发病机制2菌血症阶段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

7、繁殖冲破淋巴屏障吞噬吞噬细胞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外繁殖败血症释放内毒素破坏白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局部组织炎症,变性,坏死病原体血行播散(免疫力弱时发生)进入淋巴流和血流发病机制CompanyLogo发病机制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或转移病灶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变复杂。此外生殖、神经等多系统亦可受累。发病机制CompanyLogo发病机制4慢性布病阶段肝、脾

8、、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代谢产物、内毒素等物质不断进入血流毒血症反复发作机体致敏发病机制CompanyLogo发病机制5慢性纤维化阶段部分病人,体内布氏菌虽被杀灭、感染过程停止,但仍可出现纤维化而形成的瘢痕性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余症状,如关节强直等。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几乎所有组织器官均可侵犯,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为常见。除了猪、羊(主要是猪)种布氏杆菌以外,一般不形成坏死和脓肿主要病理变化:炎症渗出、变性、坏死: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浆液性炎症为主,间有少许坏死细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