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课件_7

病毒性脑炎课件_7

ID:19848808

大小:310.00 KB

页数:108页

时间:2018-10-07

病毒性脑炎课件_7_第1页
病毒性脑炎课件_7_第2页
病毒性脑炎课件_7_第3页
病毒性脑炎课件_7_第4页
病毒性脑炎课件_7_第5页
资源描述:

《病毒性脑炎课件_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病毒性脑炎北京儿童医院张桂芳常见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常见类脑炎病毒主要分布在10个科,包括疱疹病毒科的单纯疱疹病毒、HHV6、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病毒等;肠道病毒属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等;披膜病毒科的东西部马脑炎病毒等,常见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黄病毒属的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风疹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等;副黏病毒科的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尼帕病毒等;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腺病毒科腺病毒;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等;沙粒病毒科的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概述病脑是指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各种病毒均可引起病脑损伤程度则因病毒种类机体免疫状态及感

2、染条件而异概述本病的起始、严重性、预后转归与病原的种类、机体的免疫性、及时的病因学治疗、合理全面的对症支疗法均有密切关系。在国内,病脑的第1位病原是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紧随其后,且在重症脑炎中占首位。概述在国外,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占病毒脑炎的10%~20%,是最常见的病原;其次是肠道病毒;而各种虫媒病毒则是危害最大、传播最广的病原,如西尼罗病毒、各种马脑炎病毒和加利福尼亚病毒等。备受关注的病脑的“新”病原可大致归为3类:尚未被人类认识的或已知的动物病毒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感染人类或进入新的环境使人患病,如尼帕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经过基因变异和重组出现的新病毒,如肠道病毒71型;还

3、有新被确认与病脑相关的病原,如HHV6。概述肠道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是脑膜炎,但是有10%~20%的脑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是柯萨奇A组病毒。近年来报告有肠道病毒71型的某些病毒株引起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严重的脑干脑炎(后脑炎)。在台湾发生的肠道病毒71型感染流行时,90%的患儿首先表现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颊炎,然后有部分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很快出现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幸存者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概述据美国的资料报告,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21)是性、非流行性病脑的常见病原,大约70%的病例是由于体内病毒的激活;30%是由于病毒的原发感染近年来发现HHV6有时可

4、引起儿童的脑炎。人类疱疹病毒6型通常引起幼儿急疹,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儿童的高热惊厥是由这种病毒引起的。大部分疱疹病毒6型儿童脑炎的预后良好,没有长期的后遗症。由于运用PCR作为病原诊断的手段,近年来发现其他一些非单纯疱疹类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有时也可引起健康儿童的脑炎,以前认为这些病毒仅引起免疫功能障碍或缺陷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述虫媒病毒是由一组属于不同科的病毒组成,这些病毒的共同点是它们的传播方式:昆虫或节肢动物的叮咬。目前在北美有17种虫媒病毒(如加利福尼亚血清组病毒、近年来发现的西尼罗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西方脑炎病毒、东方脑炎病

5、毒、波瓦生病毒、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等)引起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大部是由于蚊虫的叮咬传播。在亚洲引起脑炎的虫媒病毒有日本脑炎病毒,在我国称为乙型脑炎病毒。概述脑炎是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少见的并发症。儿童似乎是发生这种与流感病毒感染有关的脑炎的高危人群。日本的研究证明,在1998~1999年的流感季节中,所报告的与当时流行的甲型流感有关的脑炎病例中,80%为5岁以下的儿童。这些合并脑炎的病例在发病初期为典型的流感症状,1~4d后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概述根据起病和病程特点,病脑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宫内感染(有学者又称为胚胎脑病)4类;根据主要病理改变特点,病脑又分为局灶

6、性脑炎或弥漫性脑炎;根据主要临床症状,病脑可分为昏迷型、癫痫型、精神障碍型、小脑型、颅高压型、脑干脑炎型、偏瘫型及脑瘤型等,2型或2型以上并存时称为混合型;根据病原学分类,病脑分为单纯疱疹病毒、人类疱病毒6(HHV6)、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病毒等、柯奇病毒、埃可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尼帕病毒以及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脑的发病机制病毒改变宿主细胞的膜抗原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的交叉反应。淋巴细胞识别功能的改变。抑制性T淋巴细胞过度减弱。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呼吸道途径是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途径,这些病毒包括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

7、病毒、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狂犬病毒、Lassa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和流感A病毒等。消化道途径,仅次于呼吸道途径。如EB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均可由消化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皮肤的完好可以防止病毒的进入,当皮肤损伤或虫媒咬伤时,病毒即可进入机体,例如日本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病毒等嗜神经病毒、肠道病毒和腺病毒可由结膜感染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病脑的发病机制急性病脑通常是病毒直接感染脑组织的神经细胞,产生细胞溶解,引起局部或弥漫性神经元丧失或灰质脱髓鞘改变而临床上需与其鉴别的感染后脑脊髓膜炎(如麻疹后或注射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