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

ID:19890980

大小:881.50 KB

页数:65页

时间:2018-10-07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_第1页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_第2页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_第3页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_第4页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诱发电位/肌电图 临床知识简介诱发电位是指在神经系统某特定部位给予适宜的刺激在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检出与刺激的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 诱发电位检查是一种客观、定量检测神经传导功能的方法临床诱发电位知识简介诱发电位分类: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二、视觉诱发电位(VEP)三、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

2、能。(1)检测方法:表面刺激电极置于周围神经干。常用的刺激部位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隐神经等。上肢记录部位通常中Erb点、C7棘突及头部相应的感觉区;下肢记录部位通常是头部相应的感觉区。(2)波形的命名:(极性+潜伏期)波峰向下为P,向上为N)。正中神经刺激对侧顶点记录(头参考)的主要电位是N20,周围电位是Erb点(N9)和C7(N13)。胫后神经刺激顶点(Cz’)记录的主要电位是P40、N50和P60。异常的判断标准是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或消失等。(4)SEP的临床应用:

3、用于检测周围神经、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多发性硬化(MS)及脑血管病等。还可用于脑死亡的判断和脊髓手术的监护等。(3)SEP各波的起源:N9臂丛电位,N13可能为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N20来自顶叶后中央回(S)等,P40可能来自同侧头皮中央后回。二、视觉诱发电位:是指头皮记录的枕叶皮层对视觉刺激产生的电活动。(1)检测方法:通常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进行,检测前应粗测视力并行矫正。临床上最常用黑白棋盘格翻转刺激VEP,其优点是波形简单易于分析、阳性率高和重复性好。记录电极置于Oz,参考电极通常置于Fp

4、z。(2)波形命名及正常值:图形VEP是一个由NPN组成的三相复合波,分别按各自的平均潜伏期命名为N75、P100、N145。正常情况下P100潜伏期最稳定而且波幅高,是唯一可靠的成分。异常的判断标准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消失。(3)VEP的临床应用:视通路病变,特别对MS病人可提供早期视神经损害的客观依据。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指经耳机传出的声音刺激听神经传导通路,在头顶记录的电位。 检测时通常不需要病人的合作,婴幼儿和昏迷病人均可进行测定。(1)检测方法:多采用短声刺激,刺激强度60dB(SL)

5、,刺激频率10~15Hz,分析时间10ms,叠加1000~2000次。记录电极通常置于Cz,参考电极置于耳垂或乳突,接地电极置于FPz。(2)波形命名:正常BAEP通常由5个波组成,依次以罗马数字命名为Ⅰ、Ⅱ、Ⅲ、Ⅳ和Ⅴ。特别是Ⅰ、Ⅲ和Ⅴ波更有价值。BAEP异常的主要表现为:①各波潜伏期延长;②波间期延长;③波形消失(3)BAEP各波的起源:Ⅰ波起于听神经;Ⅱ波耳蜗核,部分为听神经颅内段;Ⅲ波上橄榄核;Ⅳ波外侧丘系及其核团(脑桥中、上部分);Ⅴ波下丘的中央核团区。(4)BAEP的临床应用:可客观评价检

6、查不合作者、婴幼儿和歇斯底里病人有无听觉功能障碍;有助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特别是发现临床下病灶;动态观察脑干血管病时脑干受累的情况,帮助判断疗效和预后;桥小脑角肿瘤手术的术中监护;监测耳毒性药物对听力的影响;脑死亡诊断和意识障碍病人转归的判断等。临床肌电图知识简介狭义肌电图指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后,记录的肌肉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广义EMG指记录肌肉在安静状态、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生理特性的技术,包括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等。常规EMG检查的适应症为脊髓前角细胞及

7、其以下的病变。一、肌电图检测步骤及正常所见(1)肌肉静息状态:包括插入电位和自发电位。插入电位指针电极插入时引起的电活动,正常人变异较大;自发电位指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后者波幅较高,通常伴有疼痛,动针后疼痛消失。(2)肌肉小力自主收缩状态: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时限、波幅、波形及多相波百分比,不同肌肉有其不同的正常值范围。(3)肌肉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募集现象,指肌肉在大力收缩时,原来已经发放的运动单位频率加快,同时阈值高的Ⅱ型纤维参与发放,肌电图上呈密集的相互重叠的难以分辨其线的许多运动单位电位,即为

8、干扰相。二、异常EMG所见及其意义(1)插入电位的改变: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见于严重的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化和脂肪组织浸润以及肌纤维兴奋性降低等;插入电位增多或延长见于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2)异常自发电位:①纤颤电位:是由于失神经支配肌纤维运动终板对血中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升高引起的去极化,或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静息电位降低所致的自动去极化产生的动作电位;其波形多为双相,起始为正相,见于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肌炎)。②正锐波:其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同纤颤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