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ID:19924418

大小:9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7

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端粒、端粒酶及其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陈晨93K5B指导教师:于爱鸣【摘要】近些年来研究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与人类的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端粒是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的DNA-蛋白质复合物;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它的存在解决了染色体末端复制缩短问题,同时认为端粒酶的过度表达与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突破。本文主要介绍了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以及端粒酶抑制剂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肿瘤治疗;抑

2、制剂【正文】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癌症是由破坏细胞正常生长调节的多种基因突变引起。尽管不同的癌症可能涉及到一个特定的基因突变,个体的癌症往往表现为以多基因突变为特征。除了这种特殊的病因学外,最近的研究支持一种新的模式,即端粒酶的激活可能是许多恶性肿瘤发生的先决条件[1]。近年来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突破。一、端粒和端粒酶(一)端粒的结构和功能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赫尔曼·马勒(HermannMuller,194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McClintock。1983年

3、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了染色体末端的一个特殊结构,他们认为该结构可以阻止染色体彼此黏附,并设想其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2]。Muller将这种天然末端定义为端粒,她用希腊文的telos(末端)和meros(部分)创造了telomere(端粒)一词[3,6]。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和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不同物种的端粒序列有所不同,但较相似。人类端粒DNA由基本序列单元-(TTAGGG)n-反复串联而成,总长度约为2-15Kb。由于富含G碱基单链的不完全复制以及富含C碱基单链的特殊反应,端粒在细胞的每一次分裂

4、过程中都会失去几十个碱基序列。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开始衰老或者步入死亡[12,13,14]。端粒DNA主要功能有:第一,保护染色体免受核酸酶降解;第二,防止染色体融合、降解、重组等损伤;第三,为端粒酶提供底物,解决DNA复制的末端隐缩,确保染色体的完全复制。(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端粒酶是1987年由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细胞核提取物中首先发现并纯化的。人的端粒酶是由Morin于1989年首次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发现并鉴定的。目前,已分离的人的端粒酶包括3个主要组分:端粒酶RNA(humantelomeras

5、eRNA,hTR)、端粒酶相关蛋白(Telomerase-associatedprotein,TEPl)和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人的端粒酶RNA(hTR)序列在1995年被克隆,发现它为单拷贝基因,由450个核苷酸组成,模板序列为5'-CUAACCCUAAC,其与人细胞端粒的反复串联基本碱基序列单元-(TTAGGG)n-互补,从而能够以自身为模板催化指导端粒DNA的合成,解决染色体的末端复制问题,防止端粒的缩短。二、端粒酶与肿瘤(一)端粒酶与肿瘤的发生——端粒、端

6、粒酶假说早在l970年,苏联科学家就曾经提出:染色体末端逐渐丢失,细胞很可能会因染色体的缩短而最终退出细胞周期[4]。在肿瘤发生的早期,端粒长度大幅度地缩短,而端粒的缩短又反过来影响肿瘤的发生[5]。研究表明,端粒酶的激活可能是体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的关键步骤,是细胞癌变的早期事件。近年来,端粒、端粒酶假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大部分正常体细胞不表达端粒酶活性,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进行性缩短。端粒的缩短也许是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阶段的一种调节措施,其中端粒酶起了主要的调控作用。由于染色体在每次细胞分裂中是不完全复制的,染色体末端序列不可避免

7、地会在某一点上发生进行性丢失,这个位点不再保护染色体的末端免受重组或降解。1990年Harley提出端粒、端粒酶假说[15],该假说认为:端粒于每次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进行性丢失是正常的,端粒的长度作为一个决定细胞剩余复制能力的钟(clock)。端粒缩短至一定程度时,复制钟停止运转,细胞停止增殖而老化[7,8]。这可能是由于端粒的丢失激活p53及其下游基因如p21和Rb诱导细胞周期停滞或凋亡的缘故,称为第一死亡5率期(firstmortalitystage,M1期)。现已证实,若发生p53或Rb突变、SV40的T抗原突变,则可使细胞绕过(b

8、ypass)第一死亡率阶段而继续分裂(约50次),此时端粒酶仍为阴性,端粒仍在进一步缩短。之后到达第二死亡率期(secondmortalitystage,M2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