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传送网走向智能化

光传送网走向智能化

ID:20067529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光传送网走向智能化_第1页
光传送网走向智能化_第2页
光传送网走向智能化_第3页
光传送网走向智能化_第4页
光传送网走向智能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光传送网走向智能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光传送网走向智能化~教育资源库  本文罗文辉先生,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第四通信设计所副所长。    关键词:ASON    一引言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从SDH到D,容量在不断向光纤通信的极限速率挑战。随着Inter业务的大发展,使得传输网的带宽需求呈爆炸性增长,然而IP业务量本身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使得基于永久连接、带宽固定的传输网带宽利用率又很低。随着业务的发展,加大传输带宽与提高带宽利用率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需要一个全新的、更智能化的光网络来迎接这个挑战。因此,一种能够完成网络连接的新型网络概念自动交换传送网(ASTN)应运而生。其中以

2、OTN为基础的ASTN称为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而在光传送网中引入动态交换是传送网概念的重大突破。    二几种ASTN方案的比较    国际上关于ASTN的标准主要有以下4个:    (1)ITU-T标准。ITU-T标准针对重叠网,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客户层要求通过接口传给服务层,由服务层来解决客户的要求,不让客户知道服务层的拓扑细节。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允许光层和客户层独立发展,光层的发展不会受制于IP层的发展速度。2001年5月,发布了北电和TIXI共同提交的针对ASTN体系结构的建议G.807。    (2)ODSI标准。ODSI标准针对重叠网,采用客户机/服

3、务器模型及新的信令协议,其优点是信令协议的工作效率较高;缺点是由于定义范围有限,可完成的功能也有限。    (3)OIF标准。OIF标准更多地基于结构式方法,倾向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从ASON控制面的结构出发,主要关注UNI而不管选路。    (4)IETF标准。IETF标准采用对等模型,将光层的控制智能转移到IP层,由IP层来实施端对端的控制。此时光网络和IP网可以看作一个集成的网络,光交换机和标记交换路由器具有统一的选路区域,两者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换所有信息,并运行同样的选路和信令协议,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和流量工程,允许路由器直接接受光网络拓扑信息,从而直接控制光网络完成自

4、动连接建立工作。    ITU-T建议的主要优点在于网络结构特性方面,而IETF标准的主要优点在于路由信令方面。如果能将ITU-T和IETF两种标准的优势结合在一起,那将会大大加快自动交换传送网标准的建立速度。    三主要技术分析    1.体系结构    ITU-TG.807标准对ASTN的结构及控制平面功能作了规范。如图1所示,ASTN由3个平面组成: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控制平面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在传送平面建立和释放连接,维护端到端的连接,路由选择,对传送网进行配置、连接和管理。      连接控制是传送网运行的最基本功能,该建议定义了3种连接控制类型。第一

5、种是指配型连接控制,即根据建立端对端连接的需求信息,对沿路径的每个网元进行配置来建立连接。指配过程由网管系统或人工干预完成。通常网络管理系统访问网络的数据库模型,首先要建立最适当的路由,然后向支持该连接的网元发送命令,这种连接称为硬永久连接。第二种是信令型连接控制,即根据主叫端在控制平面使用动态协议,以信令信息的形式提交的连接请求信息来建立连接,这种连接称为交换连接,要求网络具有命名和寻址机制以及控制平面协议。第三种是混合连接控制,即网络在边缘提供永久性连接,并在内部使用交换连接的方式来建立网络边缘两条永久连接间的端到端连接,连接的建立是通过网络产生的信令和路由协议来完成的;

6、建立这种连接只需要根据NNI定义,不需要定义UNI,因此只有在网络边缘才需要指配功能,这种连接被称为软永久连接。G.807建议为ASTN体系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与ITUSG15一起研究制定G.ason提供了依据。G.807对UNI、E-NNI、I-NNI等也作了相应的规范。    2.路由协议及信令    G.807建议所提出的只是对ASTN体系结构的要求,而与具体实现技术无关。因此,采用的路由协议和信令有待标准化。总的方向是,以IP为中心的控制结构都将应用简化的MPLS信令和基于下一代光网状网结构。    目前,电信网络中主要的交换层是PSTN网中的NO.7

7、信令和包/分组(IP、ATM等网)的MPLS信令。显而易见,NO.7信令比较适合PSTN固定带宽和实时业务的需要。MPLS会更适合不同的业务类型、QoS的要求。与一般的分组网链路层信令相比,MPLS技术有明显优势:简单的路由前转(For、FR等传送网技术兼容,将来可以发展为光分组交换的信令。而支持MPLS的标签分配协议(LDP)主要是RSVP(RSVP-TE)和CR-LDP,由于SON上业务环境会更复杂,对网络各种功能的实现和支持能力等各方面会不同,因此,虽然RSVP和CR-LDP均适合于SON上支持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