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与铜奔马

武威与铜奔马

ID:20116102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武威与铜奔马_第1页
武威与铜奔马_第2页
武威与铜奔马_第3页
武威与铜奔马_第4页
资源描述:

《武威与铜奔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武威市(英文名:wuweicity)别称:西凉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天际的良田,成片的绿树,流淌的河溪,所以甘肃人称武威为“银武威”。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一个古朴,整洁,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总面积33249平方公里。截至2003年底,总人口193.45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凉州区,邮编:733000。行政区划代码:620600。区号:0935。  武威古称凉州,六朝时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郡、州、府机关所在地。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是“丝绸之路”的要隘,

2、一度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西凉伎都在这里形成、发展。文物古迹有皇娘娘台新石器文化遗址、唐大云寺铜钟、海藏寺、罗什塔、文庙、钟楼、雷台观及碑刻等。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为国家文物珍品。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2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武威的铜奔马,即那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它是在雷台汉墓出土,(如下图)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标徽,也是武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标。它呈现奔驰状

3、,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左右足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飞鸟,天马行空说的就是这吧,所以它成了许多自游者最喜爱的词语。铜奔马身高为34.5厘米,长约45厘米,宽为10.1厘米,重约7.15公斤,有“青铜”铸造而成1969年,武威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了。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  当人们爬到里面才发现,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墓室。里面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旁边还有座棺床,里面呈放着两具尸骨架,在尸骨脚下堆放着几件陶罐。第二天傍晚,公社王队长叫人将原来封好的洞口又重新打开,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装进了麻袋,悄悄用架

4、子车转移到大队库房里藏了起来。  在没有保护措施和任何考古工作者参与的情况下,这座古墓就这样被揭开了。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文物的不重视,古墓遭到了严重破坏。半个月以后,武威派党寿山和张有专门负责调查,追缴失散文物。经过反复动员并耐心解释这批文物的重要价值,许多农民纷纷交出了私藏在家中的文物,队长王洪尚这才同意让他们去看看那些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他们对这批重要文物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将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全部转移到文庙收藏保管。  11月3日,甘肃省文化厅立即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魏怀珩、张学正前往武威。在墓葬中室的左侧壁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盗洞,奇怪的是这个盗洞上却有

5、着明显的曾经被修补过的痕迹。  在墓葬甬道的右侧壁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保存得非常完整,尤其是它那独特的“人字型”的砌砖方式在我国考古发现当中尚不多见。这口古井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是我们无法解开的谜底。  墓葬由多墓室组成,分前、中、后三个主墓室,前室有左右耳室组成,相互对称。那些早期的盗洞就处在墓室中室的左侧壁和后室的顶部。  据当时发现古墓的农民回忆并介绍说,那些排列整齐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和铜奔马就陈放在墓葬前室的右耳室。  在这座墓葬的中室随葬有设计精美,几乎所有铜器用品都存放在这里。中室右耳室陈设有陶楼院和大部分陶器物品。后室比较小,是墓主人下葬的地方

6、,一些被盗后残存的女人的装饰品说明该墓葬为夫妻合葬墓。非常符合我国古代墓葬的殉葬规律及“前庭后寝”的墓葬习俗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这座墓葬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盗,但是,仍然出土了230多件珍贵文物。  那么,这座墓葬是哪个年代的?墓主人又是谁?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陈炳应:  “雷台墓的年代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墓葬的形制。雷台墓的砌砖的方法那是汉代的。第二,墓葬出土的陶器绝大多数都是汉代的,有少量器物在魏晋墓中出土过,但是那应该是后期沿用前期的器物。第三,出土的“四出五铢钱”和铁镜是东汉末期铸造的,出土的几万枚钱币的总的时代特征肯定是汉代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铜马上的铭

7、文有“左骑千人”这个官名和“凉州张掖县”这个建制,只是在汉代文献中看见过。雷台墓的年代应该是东汉末期也就是公元186年-220年之间。”  在墓葬出土的铜人俑当中,有4件女俑背后分别刻有“张氏婢”三字,8件男俑背后都刻有“张氏奴”三字,在一只陶碗的底部发现了刻有“张家奴字益宗”六字的铭文。可以断定这位墓主人应该姓张。  考古工作者通过雷台墓出土文物的铭文这一历史印迹,对这位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位墓主人生前曾经四次被册封为“将军”,还兼任过河西四郡之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