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众参与对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

探索公众参与对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

ID:20116692

大小:63.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探索公众参与对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_第1页
探索公众参与对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_第2页
探索公众参与对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_第3页
探索公众参与对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_第4页
探索公众参与对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索公众参与对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索公众参与对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金堂规划设计院摘要:乡村规划是否满足公众需求,是否能在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的实践过程中对当地发挥引导作用,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及共生理念,形成村民共同体,是乡村规划和社IX营造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关键。以成都市宝塔村和梨花沟村为例,从公众角度出发,探索公众在乡村规划与社区营造活动中的有效参与措施,营造更美好的乡村人居可持续发展环境。关键词:公众参与;乡村规划;社区营造;实践意义乡村规划、社区营造作为促进乡村科学、快速发展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参与作为一种介入性的政策,乡村规划、社区营造是否能反映出农民需求、尊重农民意愿显得尤为重要。而

2、乡村规划、社区营造若是没有公众的参与,可能在相应方案的执行实践中遇到各种矛盾或问题。木文将从乡村规划、社区营造的公众参与现状出发,总结公众参与的经验与实践意义,并探索乡村规划与社IX营造中的有效公众参与措施。1乡村规划、社区营造的公众参与现状1.1参与形式被动目前,乡村规划、社区营造的工作大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导,设计部门将政府的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目标,而公众仅参与乡村规划、社区营造的前期调研工作,参与形式相对被动,参与决策过程相对更少。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乡村规划、社区营造的相应方案需依法批准,但法律、法规也仅能有效解决公众参与决策的“合法性”问题,公众自身所具备的局限性限制了公众参与决

3、策途径,而非政府组织对县级以下事务覆盖度不够,间接使公众参与的乡紂规划、社区营造发挥不出原有的作用,导致其无法体现公众意愿[1]。1.2参与内容片面计划经济时期的自上而下、注重空间形态的传统乡村规划模式仍应用至今,极大限制了乡村规划、社区营造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情况下,规划师通常被赋予传播城市文化价值的使命,而公众在乡村规划、社区营造中缺少话语权。因此,乡村规划、社区营造方案的编制期间,公众仅能接触到关系自身利益的小部分,公共利益方面的参与性相对较少。虽然相关法规中规定,乡村规划需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尊重农村的真实意愿,从根本上体现地方特色,因我国的乡村规划尚没有相对完善的公共参与制度、模式

4、,间接降低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成严重影响[2】。1.3参与方法单一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参与意识低是影响乡村规划、社区营造公众参与力度的主要因素。农民一般只能通过村委会组织参与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苏参与方式相对单一。为有效提高乡村规划、社区营造的工作效率,0前我国大多数的农村事务均交由村委会进行。村委会的应用,不仅作为村民参与选举的基础,为村庄经济效益的获取提供条件;还能通过法律所赋予的农村发展协助角色,最大限度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增加公众利益。2乡村规划、社区营造的公众参与措施现如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政府为了加快城乡发展速度,通常会出现不自觉附和投资商、追求经济效益的

5、现象,给城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耕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农民失去土地量增加等。公众参与作为城乡建设的基础,不但能保证公众在实践中接受政府安排、团结协作,还能获得公众更多的信任[3】。通过公众意见的反馈,既可以保证乡村规划、社区营造工作顺利进行,也可以提高公众对当地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及积极性。2.1加大乡村规划、社区营造法规的宣传力度乡村规划、社区营造过程中,需不断加大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力度,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是社会、新农村建设赋予的权力,并不是一种形式。同吋不断提高公众素质,促使当地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规划、社区营造工作,形成内生驱动型乡村建设模式。乡镇政府按时组织规划讲座,并面向

6、广大农民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同吋邀请专业人员向农民认真、详细的讲解乡村规划、社区营造的重要性,帮助农民根据当地情况了解相关的规划方案。促使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规划和社区营造中来,加快城乡建设的发展速度,提高社会经济效益[4-5]。2.2在方案编制与建设管理过程中,落实公众参与权乡村规划、社区营造过程中,要想真正落实公众参与权,规划人员编制相应方案吋,需根据当地情况、规章制度调查公众情况,将公众意愿带入规划性草案的编制中,保证公众利益、规划方案处于一致状态,而不是停留于乡村规划、社区营造方案产生后的知情权。因农民比较熟悉当地环境、情况,部分已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一定看法,这就要求在规划

7、建设过程中,深入掌握乡村现状,将公众看法相对合理、奋效的成分纳入乡村规划及社区营造工作中,进而更好的发挥公众参与作用[6】。例如,在成都市某村庄,规划师在编制该村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实地勘察和入户访谈了解到其“百年竹编文化”,并实地统计和访问当地的主编技艺传承者。最终设计以“浪漫樱花园,百年竹编村、沧桑农耕地”为主题,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弘扬竹编文化,凸显农耕特色,融入农家生活,创新建立了“樱花+竹编演绎、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