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叙事与艾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

革命叙事与艾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

ID:20261487

大小: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1

革命叙事与艾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_第1页
革命叙事与艾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_第2页
革命叙事与艾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_第3页
革命叙事与艾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_第4页
革命叙事与艾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革命叙事与艾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革命叙事与艾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早期的革命文学呈现出激情泛滥的状态,经过延安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的改造,通过用革命/集体话语取代爱情/个体话语,将施虐/受虐模式从性别引到阶级,以及圣洁与淫荡二元对立的角色类型,建构出了经典革命文学叙事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革命叙事;女性形象;革命文学;十七年文学  【】I042【】A【】1008-0139(2012)04-0021-4  从192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到共和国成立后的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叙事及革命人物塑造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早期的革命作家虽然站在历史进步观的立场上,坚信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但革命究竟该如何发展从而取得胜

2、利,他们无从知道。像蒋光慈等革命作家,他们基本上是在五四自由主义话语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他们笔下’革命文学带着深刻的五四印迹,即便如茅盾这样对历史和时代极为敏感的作家,他笔下的革命景象也呈现出一派混乱(如《蚀》三部曲)。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写则完全不同,革命的正义、合理和胜利已是确定的事情,他们需要做的是整理这段光荣的历史,“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革命历史小说首要目的是讲述“革命历史”,通过“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从而建构起完整

3、的革命意识形态话语。  考察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叙事模式和女性形象,会发现与之前的话语形态有了很大的区别。  一、“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变异:从爱情/个体话语到革命/集体话语  “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一直流行于左翼文学中。在早期革命文学家如蒋光慈、洪灵菲等笔下,革命与恋爱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革命的激清混合着恋爱的激情,形成一种狂欢的效果,恋爱的泛滥甚至身体的放纵往往成为革命的一种表征。直到延安文学中,特别到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革命加恋爱”才开始定型化,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叙事模式开始出现。  要了解建国后的“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我们最好从批评家们对早期革命文学的批评人手。以对左翼作家叶紫《

4、星》的批评为例。《星》是以追求身体和情欲的解放来表征革命,虽然在描写乡村革命的题材中比较少见,却是革命文学中比较常用的、也是沿袭五四以来的个人主义话语模式。《星》在1950年代受到了严厉批评。批评家首先否定了革命者黄,认为他除了政治上毫无作为外,引诱梅春的行为也“形如禽兽”,是对“革命者的莫大的歪曲,和不能容忍的丑化”。梅春这一形象受到更严厉的批判,“实际上完全是按照小资产阶级的面貌来塑造的”,矛头直指对她情欲觉醒的描写:  概括地说,在前期她是情欲的傀儡,中间莫名其妙地一变而为抽象的革命干部,而后又再变成母爱的化身;她的特点是多情善感。以前期来说,她开始是独守空房,寂寞难禁,被淫邪的“农人

5、”的情歌挑逗得情怀缭乱,继而象着了魔一般地被黄的神秘的“星”所吸引,不由自主地终于与黄苟合了。那种情欲似乎复杂得很,微妙之至,仿佛连大脑也支配不了的;但它无法抵挡地支配着梅眷姐的行动和命运。梅春姐这个人物的塑造,实质上是借一个农村妇女的形象来制作人性论的标木。  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个“讲述话语的时代”。考察中国革命史,便可知恋爱、革命、性解放在其中所引起的作用。茅盾在小说《幻灭》中,曾生动描述过当时的这种“革命氛围”:  “单身的女子若不和人恋爱,几乎罪同反革命一一至少也是封建思想的余孽,‘要恋爱’成了流行病,人们疯狂地寻觅肉的享乐,新奇的性欲的刺激;……在沉静的空气中,烦闷的反映是颓丧消

6、极;在紧张的空气中,是追寻感官的刺激。所谓‘恋爱’,遂成了神圣的解嘲。”(《幻灭》第10节)  恋爱的问题是没办法回避的,而且,对于想推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人来讲,婚恋问题是一个最佳的切人口,大众对于革命的理解在很多时候都会落脚在这个问题上,而且它也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赵树理成功的大众化小说,就多采用婚恋故事来反映革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歌剧《白毛女》从传说变为文学作品,也加入了喜儿与大春的婚恋内容。如果“革命加恋爱”无法回避,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对恋爱进行必要的清洁,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话语的恋爱改【】早期的革命文学呈现出激情泛滥的状态,经过延安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的改造,通过用革命/集体

7、话语取代爱情/个体话语,将施虐/受虐模式从性别引到阶级,以及圣洁与淫荡二元对立的角色类型,建构出了经典革命文学叙事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革命叙事;女性形象;革命文学;十七年文学  【】I042【】A【】1008-0139(2012)04-0021-4  从192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到共和国成立后的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叙事及革命人物塑造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早期的革命作家虽然站在历史进步观的立场上,坚信无产阶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