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眼中的记录片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

ID:20329024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9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_第1页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_第2页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_第3页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我眼中的记录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我眼中的记录片【论文关键词】:纪录;真实;视角;思想性【论文摘要】: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纪录片工,以各自不同的策略,在执着地追求着纪录片的真实。然而,纪录片一个至今没有统一定义。我们怎样看待纪录片的一些旧的观念,怎样认真清楚它的本质。文章着重谈了对纪录片本质的理解,并且对现阶段中国的纪录片发展给出了建议。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

2、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有人说,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我觉得,用"纪录"界定更好。  我认为,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文章从纪录片的错误看法切入。着重论证纪录片的"纪录"本质。首先来看看纪录片的定义:    一、关于纪录片的定义    1."纪录片"概念的提出  1916年,《北方的纳努克》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1926年1月,

3、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发表于纽约《太阳报》上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的文章里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后来,他对这个词的含义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纪录电影是指"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2.关于这个定义的讨论  在近年来的电影理论研究领域,美国电影理论家比尔·尼克尔斯提出了"所有电影都是纪录片"的著名论断。如果这是一个完美的论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所有电影都是故事片"。不论从前和以后的电影理论家怎样定义纪录片,可以肯定的是: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概念,没有纪录片就没有故事片,反之亦然;记录是一种手段,可以纪实也可以纪虚;虚构是另一种手段,但是

4、虚构不等于虚假。    二、对"纪录"的看法    它天生就是以一个记录者的姿态出现。从卢米埃尔兄弟说起,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在潮湿和昏暗中,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影像短片:《工厂的大门》、《拆墙》、《婴儿喝汤》、《火车到站》。人们看到女工们穿着衣裙,软边帽上插着羽毛,三五成群,边说边笑地步入厂区的入口;火车站的月台上,男女老幼正在等候火车的到来,列车从远处驰向月台……这可以说是初期的"纪录"片······或者说,电影的不成熟阶段是纪录片的表现时代。  1.纪录不是实录,而是尽量接近事实的纪录。实录是对自然的复制,绝对的并有些粗糙的原

5、生态。没有包含创太多的思想。记者把自己当成会走动的摄影机,事实上这就是纪录片的特色:用人的眼睛"客观"地纪录着。  2.纪录片中所展示的是个人的观点,不存在权威性,不存在特权,不代表真理。或者说,他是站在体现人文价值、以实现人文关怀为特征的文化体系中。而不是站在国家意识所带来的观察视野上的。虽然有些间或也带上了国家的色彩。  3.在纪录过程中不要陷入一个误区--猎奇。为了使自己脱颖而出,纪录片往往采用边缘题材、通俗题材。当今纪录片通俗化成了趋势,多是为了吸引多数观众的目光,让他们觉得纪录片好看、有意思。整个纪录呈现出来的就仅仅是没多少内涵的故事本身。应该力求一个力求以自然状态呈

6、现而有意味的故事。即主题选择上要健康向上。    三、纪录片的深度是怎样体现的    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中国电视》1993年第2期至第5期,连续登载了刘效礼、冷冶夫的《纪实论》,共有4章,分别提出了4个命题。电视片成功的背后:是真实;在真实的背后:是纪实;在纪实的背后:是人;在人的背后:是观念。所以,纪录的背后是观念。  纪录片的思考和深刻观念在优秀纪录片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像《微观世界》不是单纯地展现自然的生态奇观与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等,而是以"自然"为主角,讲述了一个生命故事。《鸟的迁徙》从鸟群的迁徙开始到鸟群的回归结束。    1.视角--平视  这是纪录片保守而又常使

7、用的一个角度。平视作为平民主义的视角,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创作理念和方法,已经广为流传。作为对早期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反驳,平视生活成了许多纪录片创造者努力遵循的基本准则。从艺术的角度说它可以有多重视角。但是从心态接受上它跟受众一定要是平等的对话的。从艺术的角度说纪录片完全可以拍得像电影一样有深度有内涵,但是从使用的角度说它似乎走大众路线是它的本行。  人物纪录片《毛泽东》(刘效礼,1993)把领袖请下神坛,抛弃了早期纪录片对伟人的仰视视角,以平视视角表现毛泽东既不同于神又不同于普通人的伟人经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