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基洪老师谈推手

何基洪老师谈推手

ID:20392102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2

何基洪老师谈推手_第1页
何基洪老师谈推手_第2页
何基洪老师谈推手_第3页
资源描述:

《何基洪老师谈推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何基洪老師談推手太極拳套路的練習是和推手相輔而行的。拳練至純熟細膩、中正圓滿、內外合一、虛實剛柔具備,就可以充分發揮推手的技巧。拳式練到一定程度以後,可以練推手以提高拳術。推手的基本手法為掤、捋、擠、按,稱爲四正手。每四手推過一圈即一進一退。進者為按、擠,退者為掤、捋。四正手要在圈內進行,如果出圈就要用四隅手相補。四隅手即採、挒、肘、靠。基本步伐熟練後,可以練“散步”推手,即不拘方向的動步,也有稱作“亂踩花”的。初學推手時,纏絲輪圈要寬大,力求圓滿、柔順,無有凹凸、斷續,動作要慢不要快。功夫加深後,逐

2、步將圈收小。肩關節要鬆沉,手臂要保持圓弧,用意不用力。初學時不可抬肘。太極拳採用陰陽學說為理論基礎,所以推手也是陰陽兼備的。要求動靜、剛柔、虛實、輕沉、遲捷兼備,又要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達到剛柔摩蕩、陰陽相濟的懂勁階段後,再進一步要求達到忽陰忽陽、陰陽無跡可尋的神明階段。“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說明太極拳柔的一面發展至極度後,剛的一面才能達到極度。不能做到柔的極度,也不可能從中練出堅剛。所以推手是要從拳的基礎上去發展,反過來,推手又促進了拳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推手不練

3、拳,推手是提不高的,而只打拳不推手,則不能檢驗拳式的正確程度,無從達到懂勁的階段。所以,光打拳不練推手的人,他的拳是練不好的。這好比某一個人讀了許多好文章,但自己從來未寫過一篇文章,等到要寫時竟無所適從一樣。練習推手的六個要點明拳理、辨虛實、曉攻守、察機變、審詭詐、廣見聞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勁,越柔軟越好,這段時間也是越長越好,一般要一兩年。2.全身練到柔軟後,即可訓練全身的放長及練手的剛勁。3.行氣用柔、落後用剛,是太極拳劃分剛柔的界限。4.心意結合、神氣的忽隱忽現及呼吸,是太極拳剛柔變化的法則

4、。一、明拳理一面練拳一面推手,校正身、手、步、眼諸法,進、攻、退、化、上下相隨,使之一一合乎太極拳要領。明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二、辨虛實身法的虛實變換,關鍵在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的左右腰的轉換。即是“源動腰脊”、“內動不令人知”的訣竅所在。手法的虛實變換,關鍵在於“兩手轉來似螺紋”、“胳膊令其骨轉”。步法的虛實變換,關鍵在於兩胯關節抽換要與腰隙的抽換配合一致.兩腿分虛實,又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互滲透。最重要的一點是,步法要與手法相呼應,即所謂的“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眼法要隨身

5、、手、步的變換而變化,要做到“一克如始戰”、“勁斷意不斷”。三、曉攻守拳論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待而迎之,誘而拔之,攻而取之。”“外家拳主攻,內家拳主守。”太極拳主張“捨己從人”以守為主,所以要善用吾之長攻敵之短。太極拳有“利近而不利遠”之弊。四、察機變察機變是比較高級的功夫,也就是懂勁的功夫。懂勁是從“捨己從人”而來,既捨己,便能處處察覺對方的變化並順應之。能在虛實上做到上下相隨,進、攻、退、化就能捨己從人,圓轉自如。從人,而主宰依然在我。不失我之中正,就能制人而不受制於人。五、審

6、詭詐陳鑫說“敵如作誘,不可緊追,若逾界限,勢難轉回。況一失勢,患悔何追。”故捨己從人要有分寸,“從近不從遠“是原則。六、廣見聞太極拳門派衆多,各有所長,各有其精華和獨到之處。推手練到一定程度,可與各派進行交流,吸收眾家之長,知己知彼,切忌驕傲自滿。推手動作要領一、身法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閭正中,貼勁滿足,沉肩墜肘,含胸拔背。身法虛實變換,關鍵在以命門穴為軸心的左右腰隙(兩腎)的抽換,上下要領成一條線。“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二、手法從輕鬆輕柔入手,與練拳同一步驟

7、。兩肩鬆柔靈活,兩肘同時下沉,前手雲後手跟,兩手轉變似螺紋,小圈轉關,乾脆直射,其快無比。凡此皆用意,不在外形。彼之動方挨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處處意在人先,則不致丟、頂、硬、撞,不致徒持血氣之勇。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三、步法動步要輕靈,兩腿要分虛實,又要虛實相互滲透。步法要與手法相呼應,各使上下相隨。即所謂“上於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又須使手足有相吸相系之意,殊為重要。四、眼法各家拳法,以眼神為尊。發令者在腦,傳令者在眼神。精巧處全凴眼法。引勁發勁之變化,以意領先,目光也隨之變換。身、手

8、、步,隨目光之動向而轉換。控制對方勁路以何手為主,則目光須視其處,絕不可與動向有偏差。必須有捕鼠之貓的眼神。五、沾連黏隨推手時不僅僅要沾連黏隨,身法、步法也要有沾連黏隨之意,不先不後,協同動作。手在沾著點不離支撐面,從黏化中預知對方的虛實。身手沾著點的掤勁作用,即是“讓中不讓”的妙用。黏化中不失我之初勢。沾放勁時,手不超越足尖,勁力能沉透,己身也不失重心,可以保持“八面支撐”的蓄勢。六、一身備五弓五弓為身軀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