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

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

ID:20448918

大小:793.00 KB

页数:73页

时间:2018-10-13

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_第1页
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_第2页
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_第3页
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_第4页
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成矿理论进展第一节地槽与成矿一、地槽概念与特征二、地槽与成矿关系第二节地台与成矿一、地台概念与特征二、地台与成矿关系三、地槽与地台的转化及成矿第三节地洼与成矿一、地洼概念与特征二、地洼与成矿关系第四节地质力学及成矿一、地质力学概念与特征二、地质力学理论体系三、地质力学与成矿第一节地槽与成矿地槽-地台说,是最早的传统大地构造学说。它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地槽的概念,由美国地质学家霍尔1859年提出的,是指地壳中或地壳间狭长的沉降和沉积海槽,又称拗陷地带或地向斜,译为地槽。地槽后来遭受了强烈的褶皱变

2、形、岩浆侵人和变质作用,在地形地貌上,通常成为山系出现,呈狭长的形态,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地槽,有巨大的沉积厚度,岩性岩相变化大,而且复杂,多期多次的剧烈的构造变动,使地槽具有十分复杂的构造样式。地槽前期以下降为主,形成一套海相沉积(火山)岩系,后期则褶皱上升,形成褶皱山系。地槽的概念,与摺皱岩石构成的巨型山脉的形成,或造山运动相联系。第一节地槽与成矿地槽,可进一步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在大洋内侧,位于洋壳或过渡壳之上,具强烈的火山活动,由巨厚的经过构造变动的硬砂岩和火山岩岩系组成。冒地槽。在大洋

3、外侧,位于靠近大陆一侧的陆壳或过渡壳之上,缺乏或少有火山活动,由相对来说没有变形的浅水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位于大陆之间的地槽和地槽褶皱带,又称之为陆间地槽活动带,是未发育成巨型大洋盆的大洋裂谷带之上的。现在的大洋裂谷带,就是优地槽的发源地带,大洋裂谷发展成大洋盆(大洋地台)后,在与大陆邻接的部位形成大洋边缘活动带,即地糟带和地糟褶皱带。第一节地槽与成矿地壳-上地幔活动带(地槽或地槽活动带),划分为两类:-1)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边缘活动带(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典型的优地槽,一般发源于大洋裂谷带,并经历了由大洋裂谷活动

4、带向大洋边缘活动带的发展过程;当大洋裂谷发育不成熟时,则形成陆间地槽活动带。-2)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地槽,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在太古代一元古代,地壳普遍处于不稳定的地槽状态,造山运动比较频繁,地表还没有广阔的大陆,到元古代中期,开始出现广大的相对稳定地区,逐渐转化为古陆台。第一节地槽与成矿山脉形成以及造山作用的地槽思想,可以部分地解释造山带和相邻的地台或地盾中的地

5、质作用。地槽理论在提出后的百年间,经历了复杂的演变,随着地质知识的积累与研究方法的改善,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地槽理论认为,地壳以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振荡运动)为主。第一节地槽与成矿二、地槽与成矿关系在板块问世之前,在北美和欧洲,一直认为金属省和成矿省主要与火成岩,尤其是侵人岩有关。当时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占支配地位。因此。还很难把成矿作用与地槽构造环境联系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地槽模式是由地层学家们提出的,岩浆作用,特别是深成岩浆侵位作用,远没有沉积作用重要;另一方面,人们认为了解大的构造环境,不如了解与矿床主

6、岩所反映的局部环境,对指导寻找新的矿床意义更大。许多经济地质学家,不习惯于从全球角度思考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与地槽有关的金属省和成矿省的分布,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欧洲相比,前苏联地质学家更注意成矿作用与地槽构造环境和地槽演化关系。以苏联学者毕利宾为代表,认为大多数内生矿床,与地槽活动带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将地槽的演化及有关成矿作用,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节地槽与成矿二、地槽与成矿关系(1)早期阶段:地槽模式的初期阶段,地槽剧烈下沉,堆积巨厚的沉积-火山岩系,中心部分海底火山喷发强烈,

7、生成细碧角斑岩系、火山-碳酸盐沉积岩系和火山-硅质沉积岩系等,有关的典型矿床为含铜黄铁矿。继而在地槽边缘地带发生褶皱断裂,沿断裂有超基性和基性岩浆侵人,形成铂-铬、铜-镍和钒钛磁针铁矿矿床,进而有派生的斜长花岗岩和正长岩,并伴有矽卡岩型铁铜矿床。第一节地槽与成矿二、地槽与成矿关系(2)中期阶段:地槽演化的中期造山阶段,为主要摺皱阶段,轴部因花岗岩类岩侵入而隆起,边缘部分相对下降,有关的矿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产于碳酸岩层与中酸性花岗岩接触带,主要为矽卡岩型白钨矿,热液型金(含金石英脉)、铜、铝矿以及铅锌矿。②产于铝硅酸

8、岩中的花岗岩,有伟晶岩型和云英岩型的钨、锡、钽、锂、铍矿床;外生矿床,有可燃性有机岩建造,如煤、含油层和油页岩等。第一节地槽与成矿二、地槽与成矿关系(3)晚期阶段:晚造山或后造山阶段,以断裂作用和沉积作用,以及含有与强烈热液蚀变有关的铜-钼-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的侵位为特征标志。主要褶皱作用结束,并逐步向年轻地台转化。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