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ID:20458346

大小:5.80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8-10-10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_第1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_第2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_第3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_第4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灾后建筑安全诊断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国家减灾委员会抗震救灾专家组编科学技术部2008年6月54目录第一章房屋建筑灾后重建实用技术3第二章震损房屋建筑快速规范诊治技术11第三章道路灾后重建实用技术24第四章桥梁灾后重建实用技术29第五章隧道灾后重建实用技术37第六章山区边坡抗震治理实用技术44第七章汶川地震农村毁损房屋恢复重建示范方案技术4754第一章房屋建筑灾后重建实用技术一地震灾区建筑安全性评定技术(一)功能与用途本技术适用于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阶段的既有建筑的安全评定。(二)技术简介⑴对震后应急评定中划分为基本完好、轻微损坏与中等破坏的建筑进行更为细致的评定;⑵对地震灾区的既有建筑进

2、行全面的调查,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⑶依据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进行建筑安全性鉴定;⑷依据地震灾区新调整的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进行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⑸综合安全性鉴定与抗震鉴定的结果,给出安全、经济的处理方案。(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系人:程绍革联系方式:010-64517456,13701381694,chengshaoge@163.com(四)典型工程《首都圈大型公共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工程示范》二地震灾区建筑抗震加固技术(一)功能与用途本技术适用于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阶段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二)技术简介⑴依据地震灾区

3、新调整的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进行抗震加固;⑵54采用整体结构加固的方法,避免逐个构件加固,使房屋建筑达到规定的抗震能力,同时降低加固费用;⑶对砌体结构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技术;⑷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增设抗震墙、钢支撑、加大截面等加固技术;⑸对重要建筑采用消能减震、基础隔震加固技术。(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系人:程绍革联系方式:010-64517456,13701381694,chengshaoge@163.com(四)典型工程《首都圈大型公共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工程示范》三混凝土构件加固与修复技术(一)功能与用途本技术适用于承载能力

4、不足、灾后受损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与修补。(二)技术简介⑴对构件裂缝根据宽度不同采用表面封闭、压力灌浆、化学灌浆、微膨胀混凝土等技术进行修补;⑵采用加大截面、粘钢、包钢等技术进行构件的加固补强。(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系人:程绍革联系方式:010-64517456,13701381694,chengshaoge@163.com(四)典型工程本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加固改造、工程质量处理四高强钢铰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一)功能与用途本技术适用于承载能力不足、灾后受损构件的加固54(二)技术简介⑴固定高强钢铰线网片;⑵张拉绷紧高强钢铰线;⑶抹聚合物砂浆;⑷采用高强钢

5、铰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的优点有:加固后构件截面、结构重量增加不大,可明显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延性性能,施工便捷;防火性能好,绿色环保。(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联系人:姚秋来联系方式:13051368406(四)典型工程中国美术馆,厦门郑成功纪念馆五房屋建筑整体平移技术(一)功能与用途适用于城市改造中房屋建筑的整体迁移(二)技术简介⑴将上部结构与基础整体托开,在规划地址新建基础;⑵铺设轨道,通过牵引设备将上部结构整体搬移到新建基础上;⑶对重要建筑可增设基础隔震设施,提高房屋抗震能力;⑷缩短建设周期,减少投资。(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6、同济大学联系人:罗开海联系方式:010-64517320,13520182866,kailuo@263.net(四)典型工程厦门检察院,上海音乐厅54六村镇建筑抗震技术(一)功能与用途本技术适用于地震区农村民居的建造(二)技术简介⑴适用于6~8度抗震设防区的一层至二层村镇建筑;⑵考虑当地民俗习惯和地域建筑特色;⑶适用于生土建筑、木结构、石砌结构和砖砌结构。⑷简便、实用、经济。(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联系人:葛学礼联系方式:010-64517454,13691236492,gexueli5101@sina.com(四)典型工程新疆喀什土坯房七

7、基础隔震技术(一)功能与用途本技术适用于地震区多层结构的抗震(二)技术简介⑴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波向上部结构传递;⑵隔震层由隔震支座构成,一般采用铅芯叠层橡胶支座;⑶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可大大降低地震作用,保护房屋与室内设备。⑷高烈度区采用隔震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大学联系人:程绍革联系方式:010-64517456,13701381694,chengshaoge@163.com54(四)典型工程西昌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