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特殊笔法:简笔33152

新闻写作特殊笔法:简笔33152

ID:20478005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新闻写作特殊笔法:简笔33152_第1页
新闻写作特殊笔法:简笔33152_第2页
新闻写作特殊笔法:简笔33152_第3页
新闻写作特殊笔法:简笔33152_第4页
新闻写作特殊笔法:简笔33152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闻写作特殊笔法:简笔3315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简笔33152艾丰简介:  历任人民日报社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曾获得我国社会科学著作最高奖——吴玉章奖和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范长江奖。已经出版的著作有《世纪宏论》、《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经济述评自析集》、《名牌论》等著作。  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文字作品、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笔法都是可以使用的,至少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些基本的笔法都是不可少的,在新闻作品中,也是基本的笔法。  还有一些笔法,如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穿插、夸张、反复、排比、对照、夹叙夹议等等,也是

2、新闻作品可以利用和参考的。  但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应该研究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或特有笔法。  在新闻作品中,叙述和描写事物的时候,不必要用很细腻的笔法,而是用最简要的线条,最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这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称之为简笔。新闻作品强调用简笔,是因为读者读报主要不是欣赏文字之美,而是想用更短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信息。过于细腻的描写和叙述会使读者感到浪费时间,作者是太啰嗦。少数的精彩细节,读者有时也愿意你描写得细腻一些,但是这种细腻仍然是简笔的细腻,而不是工笔的细腻。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做一个对比。先看看散文家朱自清是怎样写春天的:  “盼望着

3、,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地上钻了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们不引述这位散文大师所写的名篇《春》的全文了。从这些片断中,已经可以看出他所使用的是多么细腻的笔法了。  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文字放在新闻作品中,显然是不行的。硬放进去,读者读到这里,也是一带而过。 

4、 “难道新闻作品就不需要美吗?”  “要,但是你这样的美法,我的版美不起!”  现在再看看新闻作品是怎样用简笔来写春天的。下面引述的是1959年平息西藏叛乱以后新华社记者写的通讯《拉萨的春天》开头的一段文字,恰巧它也是描写“春天”的:  “拉萨响过了第一次春雷,覆盖四周山上的积雪消融了,大昭寺前的唐柳叶出了新芽,成群的大雁和灰鹤在拉萨平原的上空翩翩飞翔。春天来到了拉萨。”  感谢这位只是署名“新华社记者”的作者,他挥动“简笔”,只用了六十个字,写了雷,写了雪,写了柳,写了鸟,勾勒了一幅多么美妙的春天景象!  用简笔描绘出来的这幅图画,不仅使人感到了春天的美,而且

5、感到了简练的美!  问题不仅仅在于这段文字的美,还在于它和一般的对春天的描述不同,这些文字同新闻的内容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每一句话,除了景色的描写之外都有其深刻的含义。第一句“春雷”的描写,实际上象征着在中央正确决策下解放军的平叛战斗取得了胜利;第二句“积雪消融”说的是西藏农奴制度和反叛势力的土崩瓦解;第三句“大昭寺唐柳”象征着汉藏人民友谊的新的发展;第四句“大雁和灰鹤”表明着西藏广大农奴的翻身和解放。最后一句是总括。可以说,这一段景致的描写已经把全文的内容都象征地说出来了。  这就是新闻作品中简笔之妙!这样的简笔,在许多的新闻作品中都可以见到。请看下面的例子

6、:  “烈日当空,热风炙人,脚下的沙粒都被晒得发烫。周恩来同志领先打着一面鲜艳的红旗……”这是袁木同志写的《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这篇通讯中的夏日景色的描写,一共只用了十九个字。这自然是简笔。  请看文汇报记者采写的抢救邱财康的报道《钢铁战士》,它的开头则更为简洁:“5月26日深夜,一辆急救车在上海的马路上急驰而过。”一共用了二十三个字。令人感到简练得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但是气氛也写出来了。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笔“简”起来呢?  简笔首先来自记者对自己描述的事物的表象的恰当的挑选。要抓住那些最主要的、最有特征的东西来写,而把次要的、非特征的东西放过不管。拉萨的春天有

7、多少景色可写呀,但作者只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最有特征性的、含义最深的几样来写,这样就自然会简要了。  简笔还来自记者的深刻感受。我们不是把简笔比喻成写意画吗?记者有了感受才会有“意”,才能把意写出来。  这里看一下一位外国记者的新闻作品的例子。波兰的布热金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建立集中营的地方。这篇报道是写今日人们参观布热金卡的情况。它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儿童们追逐游戏。”  记者直接描写的这些景色和状况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记者说它是最可怕的呢?这是

8、因为记者感到这样的一种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