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得体文体分析推进诗歌翻译

传神得体文体分析推进诗歌翻译

ID:20492180

大小:47.5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3

传神得体文体分析推进诗歌翻译_第1页
传神得体文体分析推进诗歌翻译_第2页
传神得体文体分析推进诗歌翻译_第3页
传神得体文体分析推进诗歌翻译_第4页
传神得体文体分析推进诗歌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神得体文体分析推进诗歌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神得体文体分析推进诗歌翻译摘要:基于文体学知识,本文通过对丁尼生短诗《鹰》的音韵格律、词性比例以及修辞手段的研究,结合其译文分析,探寻了文体分析如何在传祌得体的标准上推进诗歌翻译。关键词:文体分析传神得体诗歌翻译《鹰》引言本文认为诗歌翻译应当做到传祌得体,所谓传祌,就是传达原诗的灵魂和思想;而所谓得体,就是要求贴合译诗所处的语言文化系统的诗歌的文体特色。在分析文体分析如何推进诗歌翻译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诗歌和翻译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文体分析与诗歌翻译的理论联系。一■、传神:诗歌与翻译但丁曾说过,“诗的光芒会在翻译中消失”(Schulte,1992:14)。而弗罗斯特也说,“诗歌在翻

2、译中迷途”。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诗歌到底迷失了什么东西,又是为什么“对自信者而言,对译诗总会有挥之不去的遗憾”(Poirier,1995:808)呢?为了明晰诗歌与翻译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有必要先对诗歌这人类特有的语言中特具风格的一种文体表达做具体的认识。然而,诗歌是什么,对此又是众说纷纭。华兹华斯将诗歌定义为“处之泰然时强烈情感的自然满溢”;而同是湖畔诗人的柯勒律治则认为,“诗歌是最恰如其分的字词以最恰当的顺序呈现”;弗罗斯特则说,“诗是在心有所悟之瞬间被抓住的一缕思绪”。他认为这“一缕思绪”就像是哏在喉咙的硬块,不吐而不快,一首诗的创作则是将其化作言语表达,以获得情感上的救赎(F

3、rost,1954)。总的说来,诗歌是瞬时意象激发而就的心理概念通过言语形式的塑建。正如布鲁克斯和沃伦所主张的诗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他们认为诗歌决非用各种成分(格律、韵、比喻语言和思想等)机械地堆砌而成,犹如用砖砌墙;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整体性的,犹如有机的花草(理解诗歌,11)。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之前,由于受到具体意象或者情感意象的激发会在脑子里形成心理概念的“神”,创作的过程就是将这个“神”附身于恰当的“形”(言语形式),从而使瞬时意念成为永恒之光。由此可见,诗歌的意念的体现要求神形合一。“形”与“神”在本质上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翻译的根本任务,则是要通过“形”变,而达到“神”

4、的再生。正如英国诗人翻译家的南姆所说,译诗必须保留“火焰”,即原诗的活的灵魂。庞德也曾说过,译者应该钻进原诗作者的灵魂深处,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译出原诗的精祌和效果。这也正好符合傅雷的“祌似”理论。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将“神”从原先的“形”里提取出来,然后再将其安然地置放于另一“形”中?我们能想到的最理想的状态便是译者正是原诗人,而且极其精通目的语及塑建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但即使是这样理想的状态,诗歌的意念还是不能确保完全保留,因为随着时空的变化,原诗人亦不再是原诗人了。基于此,说诗歌在翻译中迷途,其光芒会在翻译中消失一点也不为过。显然,由于“神”是在特定的时空受特定的意象激发而就的特定

5、心理概念,不可复制且捉摸不透。译者只能通过侦查其言语形式所呈现的线索,对原诗歌进行文体分析,在自己脑中塑建出尽可能类似的意念,然后再在0的语中仿建出一个“形”供其安置。唯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意念,使其光芒不至于尽失,不至于误入歧途。翻译诗歌就像面对迷雾弥漫的森林,其每一棵独一无二的树木就好比言语化的意象,若是站在森林外面临望,永远无法传达其精妙,只有深入“险”境,去探寻其每一'根枝条的走向,每一'片叶子的骨脉,以及有机的花草,于细处把握,方可译其神。为了避免在这森林中迷失方向,译者需要手持一盏明灯,而这一盏明灯,便是文体分析。二、得体:文体分析与诗歌翻译基于上文的分析,对原诗进行

6、细致的文体分析有助于诗歌的翻译。而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精粹,风格独特,形式优美,韵律和谐。既然其“神”与原“形”贴合得天衣无缝,译者只好基于目的语仿建一个新“形”,否则元“神”将不得其所。因此,一篇合格的、令人满意的译文不应只满足于达意,对于一篇成功的译文来说,再现原文的风格与审美效果从而传“神”得体才是至关重要的。纵观翻译史,国内外有很多代表性的译论都谈到对文体的认识,都主张“译文应‘得’原文文体风格之‘体’”。泰特勒在他的《论翻译的原则》(Principlesof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翻译三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与原文具有相同的特征”。奈达认为,“翻译就是要

7、从语义到文体,用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在译语中再现源语的信息”,而且指出,“文体是跨语言交际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一开始就应融入译本中;在词汇意义对应上所犯的错误比没能译出原文的美学特质更能得到原谅和宽恕”。周煦良先生认为我国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中的“雅”就是指“和原文的内容和体裁相称,要得体”。刘重德先生认为译者在达到既忠实又通顺的程度之后,必须进一步探求风格的切合。王佐良先生在“新时期的翻译观”中说:“当一切照原作,雅俗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