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哲学精神

论中国哲学精神

ID:20513471

大小:7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10

论中国哲学精神_第1页
论中国哲学精神_第2页
论中国哲学精神_第3页
论中国哲学精神_第4页
论中国哲学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哲学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国哲学精神何谓“中国哲学精神”?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问题不只是在于哲学家们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而是看他们如何给出答案的。冯友兰、牟宗三、张岱年、冯契、萧纇父、李泽厚等人的观点都自成一家之言,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大多数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哲学精神”的。如何从历时性、部门哲学等角度来进一步思考中国哲学精神的问题,或可以深化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谈论自己民族哲学精神或特征的话题,都无法避免或明或暗的比较视角。没有作为“他者”存在的不同民族哲学作为参照系,任何谈论自己民族哲学精神或特点的话题都将是无意义的。考察20世纪中国哲学学科建立

2、的过程,绝大多数哲学家或哲学史家都是在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下来思考中国哲学的精神或其特点的。今天,我们重新思考这样的话题时,也无法避免这一“比较的视角”。由于我们思考视角的限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对“他者”了解的深浅度与清晰度,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民族哲学认识的深浅度与清晰度。而所有人对“他者”的认知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职此之故,我们认为在当今时代要完全真切地把握“中国哲学精神”,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一、中国哲学精神的名、言辨析现代学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首先要厘清所讨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再由形式逻辑上升到语言学与语义学的层面,逐步揭示所使用概念的日常意义、学术意义与言

3、外之意。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首先对精神、中国哲学精神二词的日常意义与言外之意作一个简单的辨析,从而限定本文的讨论范围。何谓“精神”?古代汉语中的“精神”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大约在战国中期出现了双音节“精神”一词。其主要意思有两层,一是指人的神志、心神,如《庄子·列御寇》篇云:“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二是指天地万物的精气,如《仪礼·聘礼》有“精神见于山川,地也”一句,注云:“精神亦为精气也。”现代汉语中的“精神”一词,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的主要意思:第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第二是指宗旨,主要的意义。本文所要讨论的“精神”一词当是指现代汉语中

4、的第二项意思,即“宗旨”与“主要的意义”。根据具体语境,我们所讨论的“中国哲学精神”问题,其实是中国哲学的宗旨、主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哲学本身是一套复杂的知识系统,其中既包括知识论层面的是非对错,即真理问题,又包括了价值论层面的是非对错,即善恶问题,甚至还包括终极的价值追求,即信念与信仰内容,还包括思维方式。因此,当我们在讨论“中国哲学精神”的问题时,就是要透过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思想现象并从中概括出一般性特征,从而寻求中国哲学的“主要宗旨”。一般而言,“名实之辨”主要解决名词、概念与指称对象的对应关系问题,它要求名实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否则“循名”就不可能“责实”。但是,

5、如果上升到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层次,则言意之间就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因为“言”有“言外之意”是语言运用过程中常有的现象。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中国哲学精神”短语其实可以包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精神等意思,甚至通俗一点说,还可以包括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与主流倾向等意思。更进一步地说,精神是与形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语言所具有的隐喻意角度看,“中国哲学精神”短语其实还包含有中国哲学的整体风貌、神韵等直觉性的内容在其中,它所指涉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活的样态,正如人的内在文化教养外化为一种精神风貌一样。因此,“中国哲学精神”还指涉一种中国文化在整体上所呈现出的动态的、活的灵魂。

6、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全称判断的概念——“中国哲学精神”,在我们时代的语境中,其时间性的外延主要限定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围之内,它不言自明地排斥正在形成之中和尚未形成的中国现代哲学与未来哲学的精神,但它却又指向一种中国人精神身份统一性认识的要求,希望透过对传统中国哲学精神的认识,在新的时代里寻找民族精神身份的自我认同。因此,在今日探讨“中国哲学精神”就不纯粹是一种思想史的概念贞定问题,还隐含着一种文化上的价值诉求,从而使该问题的研究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经过以上从名言到语言的分析,可见“中国哲学精神”这一短语含义广泛而又深邃,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来讨论这一问题。故而对此

7、问题给出的解答就自然会是异彩纷呈,人言人殊。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本文对“中国哲学精神”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征”这两个方面,暂时不探讨属于“整体精神风貌”这一高难度、不易说得清楚层次的意思。而自20世纪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以来,已经有很多重要的哲学家对此问题有所论述,故本文先简单梳理前辈学者的主要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二、现代新儒家两位代表人物有关中国哲学精神的论述现代新儒家的兴起与西方哲学的刺激密切相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