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主义

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主义

ID:20524843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3

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主义_第1页
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主义_第2页
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主义_第3页
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主义_第4页
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向核心价值迈进,超越台湾主义前言《为台湾民主辩护》在华文世界引起前所未见的巨大回响。中国大陆的X络上一片激昂的骂声,指控龙应台是「中华民族叛徒」;许多知识分子则纷纷著文为「辩护」辩护。在台湾,最多的还是表达知音的感动,但是也有人认为龙应台是「台湾民族叛徒」。「中华民族主义」和「台湾民族主义」在这里一头撞上。过去国民党曾经以「爱国」为名整肃异己,现在民进党以「爱台湾」为名巩固政权,而香港也在面临「爱国」考验。这场两岸辩论对香港的重要性在于:当民族主义和民主意识矛盾对峙时,何去何从?这一篇「他山之石」,不见得有用,但是献给香港人思索。养

2、猪户的女儿我是一个乡下警察的女儿。乡下警察的待遇太差,养不起四个孩子,所以乡下警察的妻就去编织渔X。一天织十个小时,可以挣八十块钱。她同时找到一块荒地养猪,每天清晨到烂泥潭中割牧草做为饲料。因为结X,她的手摸起来像绳索一样粗;因为牧草割手,她麻粗的手经常流血。十四岁的我所亲近的世界由五种人构成。赤脚的渔民,在冬夜里摸黑上船,清晨回来;常常有人去了不回来,妻女就在海滩上抱衣物招魂,哀哀哭泣。外省老兵扛带刺刀的步枪,巡守海岸,海的对岸是他们妻女父母所在的家乡,也是他们枪口瞄准的方向。老兵通常孤独一生,往往死了好几天之后才被人发觉。那

3、能娶妻的,娶的通常是比他们更边缘的人。从原住民部落出来,那眼睛深邃的女人背孩子,在防空洞上种丝瓜。乡里有个大陈村,大陈人穿在我看来是「古时候」的衣服,讲一种听不懂的语言。梳髻的婆婆艰难地弯身,在墙角烧煤,一群鸡在她脚边。我心目中的「有钱人」,是乡里的医生。他说闽南语,但是用日文夹德文写药单。似乎知道这外省乡下警察连孩子的感冒药都难以负担,他通常不收钱。而真正缴不起学费时,警察妻就腼腆地去向医生借贷,医生把钱放进她手里,说,「小心孩子,不要感冒。」那乡下警察兼养猪户的小孩,我,讲一口土气的闽南语,就在外省老兵、部落原住民、仓皇

4、撤退的大陈人和闽南渔民的沉静的温柔环抱中长大。帮母亲喂完猪之后,来到父亲面前;这湖南来的乡下警察脱了制服,坐在酱油色的竹椅上,他的白色汗衫已经被洗得稀薄,几乎就是破烂了。就电力昏昏的灯,站,我开始背诵〈滕王阁序〉。这是一九六七年的台湾。一九九九年九月,以政务官的身分我站在台北议会接受质询,晴天霹雳而来的不是质询,而是指控:「你,不是台湾人!」当我修复地层下陷的林语堂、钱穆故居时,隆隆的指责是:「林语堂、钱穆都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你为什么修他们的房子!」当我试图将二二八纪念馆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寻找经营者时,我必须忍受被指为「文化杀

5、手」、「外省文化局长在消灭台湾本土文化!」而时不时,一张匿名的传真信会交到我手上:「中国人,滚回去!」三年半,不吭声,只是分秒必争地把事情一件一件做出来。我可以面对叫嚣震天,不眨眼、不说话;我的笃定从哪里来?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满面沧桑的渔民,那喝醉了就痛哭失声的老兵,那逃走又被追回来的部落女人,那无法与人交谈的大陈婆婆、那在诊室里听贝多芬的医生,那乡下警察和他养猪织X的妻子;这些乡人从未叫嚣,却给过我一生用之不尽的温暖和信任。什么是台湾人?不必由你来告诉我。简单的公式简化了真相「北社」副秘书长王美琇女士用「两种文化想象」来诠释台湾目

6、前的社会分裂来由(四月二十三日台湾《中国时报》):一种是「蒋氏政权撤退来台后,在台湾社会不断透过其所掌控的文化、教育、传播的力量,有意识和有计划的长期形塑台湾人民的民族想象──我是中华民族、我是中国人」。另一种就是「从土地情感、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形塑而成的」。台湾的民主就是由后面这股台湾的「土地情感」促成的,而阻碍台湾民主发展的,就是前面那一股「蒋家政权官方」操弄所培养出来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的「想象共同体」。这是一个线条分明的公式:蒋家政权=官方=中华文化=中国人=反民主;土地情感=人民=台湾文化=台湾人=民主。未

7、来努力的方向,就是把前面这条方程式删掉,剩下就是美好的「公民社会」了。这几乎就是近数年来民进党执政的思维主轴,这个公式因此值得深入探讨。简单的公式套在错综的历史和复杂的情感上,就会简化了真相。譬如说,所有对中华文化或民族有所认同的,都是国民党愚民的结果吗?不见得。台湾在国民党来台之前几百年期间,汉文私塾和诗社就很发达,异族统治时,「中华民族」情绪更是一触即发。读一读热爱台湾的巫永福先生在日据时代的诗吧:「未曾见过的祖国/隔海似近似远/梦见的,在书上看见的/流过几千年在我的血液里……还给我们祖国呀/向海喊叫/还我们祖国呀!」很多人,

8、在历史的演变中抛弃了这种认同──「祖国」太令人失望是主因,但是也有许多人保留了这种认同,可能由于「蒋氏政权」的洗脑,但也可能出于对唐诗宋词的深爱,或者对名山大川的向往,或者对传统戏曲的钟情。就好像今天对日本好感的台湾人,不见得都是因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