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片蓝天下曙光

同一片蓝天下曙光

ID:20681882

大小: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4

同一片蓝天下曙光_第1页
同一片蓝天下曙光_第2页
同一片蓝天下曙光_第3页
同一片蓝天下曙光_第4页
同一片蓝天下曙光_第5页
资源描述:

《同一片蓝天下曙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同一片蓝天下的曙光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越来严重,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的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等原因最后提出对于消除教育不公平的一些看法和个人见解。关键词:教育不公平社会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

2、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

3、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所讲,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同时,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根据各种资料显示,中国的教育不公平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

4、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在中央明确要求为公检法每人增4万元办公费的情况下,由于当地是“吃饭财政”,通过把教育和农业的财政支出降下来解决政策要求。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

5、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在紧临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的一个非贫困县,有一个县城内老初中全校4000多人,仅有两个多媒体教室。全县95%的学校师生共用一个旱厕所,厕所里没有上下水。下雨天,老师、学生要冒雨如厕。由于县财政投入困难,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场所还在国家禁用的石棉瓦小房子里。财政困难还造成教师工资偏低,几个工作八、九年的中学教师,月收入才只有八、九百元,导致教师流失严重。很多中小学没有本科毕业的教师,教学质量甚差。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论坛)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

6、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校,如果不拿钱,即便学校守在家门口也不能入学。笔者邻居家离中关村某小学不足50米,由于这所小学是优质学校,各方有钱人都盯着这个学校,愿拿钱让孩子入该校读书,于是学校便把附近的孩子排斥在外。邻居的孩子只好去离家约1.5公里,要过4个路口的小学就读。为了孩子上小学,家长既不能出差,又不能有病,常年风雨无阻进行接送。广大农村的孩子,因为要就近入学必须在乡下读初中,不能进城市念

7、好的学校。有些地区虽然有优质学校想挖优秀学生,但当地学校又不允许,这也给孩子就读造成不公平。二是高考(论坛)录取制度存在问题。我们一些大城市的学校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剪刀差,从农村聚钱、借助全国一盘棋发展起来的,还有些名校是老祖宗留下的。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并非凭分数择优录取。而是给各地方发放名额,在分配名额时,又不考虑人口和生源多少。这种招生设计给一些地方的高中生升大学造成困难。例如河南近1亿人口,每年高中毕业人数96万,能够升省外去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