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

ID:21518172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_第1页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_第2页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坏乐崩”的社会,整个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为孔子在面对经济、政治、道德、思想等各个方面遭到破坏时,积极寻找一套适合社会发展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个理论就是后来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中的“仁”学。“仁”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论。本文试从“仁”的内涵,体现以及它的施行主体来阐释这一仁学思想。一、仁的内涵—爱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一套以“仁”为核心的仁学体系。关于仁的概念,在春秋以前就以出现,到孔子,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人的内涵。《

2、论语》中出现表述“仁”字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对仁最简洁地回答。当立志于仕途的学生子张问“仁”的含义时,孔子则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并解释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对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合对仁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但始终脱离不开仁的角色对象——人。所以,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孔子仁学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人”围绕着爱人,孔子提出

3、了血缘亲情爱、友爱。血缘亲情爱,就是以“孝悌”为本的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务本》)正是体现了孝悌为仁的根本所在。而孝悌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孔子十分重视这种血缘亲情的爱,对宰我的“三年之丧”的辩解提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病也!”对宰我放弃对父母的三年之丧称之为“不仁”。由此可见,孔子心中的亲情之爱就是最基础的仁。孔子把这种血缘亲情爱推之于一切人,就是他的友爱——“泛爱众”。仲弓问仁,子

4、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缘”(《论语·颜渊》),孔子将仁的思想扩及到“家国同构“的概念中。樊迟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将这种亲情之爱推广及人,就是“泛爱众”即爱一切人。显然,施行仁的范围已经超出了血缘的关系。这种推己及人就是施行仁的方法,它包括忠恕两个方面。冯友兰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

5、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人之方’。”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不失为一种伟大智慧。二、仁的外在表现—礼孔子的爱是具有阶级差别的爱,爱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与孔子的保守思想“礼”有很大的关联。孔子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是一种体用关系,这是孔子的一大创新。我们都知道,礼是西周的礼仪道德规范,孔子强调仁礼结合,不过是为了推行仁的思想,使仁通过礼表现出来。孔子曾把礼比喻为出入房屋所必经的门户。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6、而仁是礼的内在表现。又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仅以政令法律约束人,人们对法的遵守只是外在的,而不是出于内在自觉。而以德性来则会达到这种内在自觉,这种就需要以仁的思想加强自己的修养。由此可见,仁和礼就是一对互为表里的关系。三、孔子仁学的现实意义——和谐关系的构建孔子的仁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个人,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恕道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避免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不失为一

7、种合理的人际交往艺术,能够与人和谐相处,不仅如此,对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国与国之间和平的外交关系都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仁”的境界,提高了个人素质,能够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