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

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

ID:21603003

大小:6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3

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_第1页
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_第2页
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_第3页
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_第4页
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这一跨文化传播活动本质上是译者对目的语的动态顺应选择过程。翟林奈和丹马翻译小组的两部《孙子兵法》英译本,充分体现了译者在译介辞格时为满足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顺应文化语境的动态变化而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孙子兵法》;英译本;辞格;翻译策略  :H059:A:1672-3104(2012)03?0135?05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兵学著作,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且在语言文学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具有词约意丰、朗朗上口的文学特点,其句式结构独特,内容言简意赅,带给读者阅读美

2、感。该书几乎运用了先秦时期中国文学所有的辞格(最典型的有比喻、对偶和排比等),并且读起来酣畅得宜,自然妥帖。但在《孙子兵法》英译历程中,许多译者仅仅视之为标准的军事议论文,为了迎合英语读者的理解需要,选择的也多以归化的翻译策略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传最广的翟林奈(LionelGiles)译本(1910年出版)。直至2002年,丹马翻译小组(DenmaTranslationGroup,后文简称丹马)才在辞格的翻译策略方面作出显著性变化,他们选择以断句分行的散文体来译介源文,甚至部分段落采用的是散文韵体形式,以期再现该书的文学艺术价值。  在李运兴教授看来,翻译时有五种处理文化成分的

3、模式,即文化直入(Go-aheadModel),即源语文化表达形式直接进入译文;文化融合(Integration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式与目的语表达形式相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目的语;文化诠释(Annotation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式提供文化语境信息;文化归化(AdaptationModel),略去源语表达形式,代之以目的语表达形式,使得源语文化意义丧失;文化阻断(Block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式消失,文化意义未进入目的语语篇[1](123?124)。借鉴这五种模式,我们可以勾勒    出《孙子兵法》各英译本针对源文辞格所作出的翻译策略选择。  比利时语

4、用学家杰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他以综观视角和适应论观点来理解语用学现象,深刻地阐释了文学翻译的策略选择。维索尔伦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原因就在于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2](59?61)。语言可供选择的一系列可能性即为变异性,而协商性指出高度灵活的选择策略是人类对语言选择的基础。顺应性则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它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根据相关语境,从

5、许多可能选项中作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发挥出主体性,以满足交际对象的需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语言和语境互动的过程,不同的语境左右着语言的选择,并改变了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语言选择的目的则是为了保证交际的顺畅性。  语言顺应论常用于指导对文学翻译的探讨,笔者拟尝试在该理论框架下,结合李运兴教授的文化成分处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以翟林奈和丹马两部译本为研究对象,针对比喻、对偶和排比这三种典型辞格,考察译者在翻译策略方面所作出的顺应性选择,最终揭示典籍英译活动中处理源文辞格的译介规律和原则。      收稿日期:2012?03?18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地委托项目(2010JD03);中南

6、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项目“翻译本体研究”  简介:屠国元(1964?),男,浙江宁波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吴莎(1976?),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两译本在比喻上的顺应性选择  比喻是增加文章形象性最常用、最有效的修辞方法。它可以将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形象感。《孙子兵法》中妙喻迭出,句句精密,曾被认为“庄子妙于用虚,左传妙于用实,兼之者孙子之论兵也”。丹马在《导言?应用孙子兵法》中写道:“《孙子兵

7、法》松散地组建起一套观察结论和模式,却极少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孙子没有通过逻辑实证来形成其学说,而是采用类比(analogy)和隐喻(metaphor)。”[3](xix)显然,丹马已经意识到比喻辞格可以使得议论透辟晓畅,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这一跨文化传播活动本质上是译者对目的语的动态顺应选择过程。翟林奈和丹马翻译小组的两部《孙子兵法》英译本,充分体现了译者在译介辞格时为满足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顺应文化语境的动态变化而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