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

中国文化概观

ID:21699983

大小:8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3

中国文化概观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观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观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观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化概观】 平时作业(1)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存有区别。(  √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  )3、目前学术界一般接受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文化分类。(  ×  )4、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  )5、宗谱,又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  )6、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即为先秦时代的历史人物。(  × 

2、 )7、法家学派的先驱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  √  )8、作为兵学鼻祖的孙子以自然天论为前提。(  √  )9、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  )10、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有机的价值体系,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的反映。(  √  )11、“天人合一”源于奴隶社会的需要。(  ×  )12、董仲舒认为“天”的性质“与地无异”,是无意志、无目的、无人格的自然物体。(  ×  )13、佛、儒分歧的焦点就是生死问题,儒家重生轻死;佛家重死轻生,以神不灭论为其理论根

3、本。(  √  )14、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  )15、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  )16、中国文化具有贵和尚中的精神。“中”是把众多矛盾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  )17、西方文化强调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中国文化则主张通过调和来化解矛盾。(  √  )18、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  )19、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既维护

4、了君主的权利也制约了君主的胡作非为。(  √  )20、宋明理学自宋代兴起后,在政治思想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封建礼教所鼓吹的“三纲五常”成了人们的基本规范。(  √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文化的主要功能。(1)传承功能;(2)教化功能;(3)凝聚功能;(4)调适功能。2、简要分析宗法制的影响。(1)政治权利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排斥女性成员,以确保权利和财富不落入异姓他族之手。(2)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成为超越朝代更替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续,又常常依靠祠堂、家谱、

5、族田而顽强保存。(3)家族权与政治权结合,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一直紧密相连,致使专制政体能够长期延续。3、简述崇德利用的建构意义。(1)注重个人的德性养成。(2)养成崇尚气节的人生境界。(3)树立内圣外王的道德人生。(4)构架中国文化的理性传统。(5)完善全面务实的民族精神。4、简述宋明理学兴起于宋代的原因。(1)宋代的政治特点。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残唐五代长期混乱、分裂的政治局面,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2)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宋代社会的安定,使战乱中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

6、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3)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倡儒道统,力辟佛、老,打破了此前三教并盛的局面。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要论述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2)体现了人类集体创造的意志和力量;(3)具有内在稳定性与创新性;(4)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5)具有同一性和时代性。2、简要论述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1)天人合一就其理论和实质而言,是关于人和自然的统一问题。(2)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3)天人合一推动了对自然科学的关注

7、以及艺术的发展。(4)天人合一催生了人与自然物我相通的观念形态。总之,作为影响和延续中国数千年之久的主流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天人合一思想在其历史进程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合理性价值,它着眼于人类与整个宇宙的关系,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强调人类应当遵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把人生处世的理想目标确定为“天人和谐”,尽管其间掺杂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但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也不乏现实价值。3、简要论述现代新儒学的主要特征。(1)民族本为的文化立场。(2)中体西用的基本态度。(3)道德形上的哲学追求。(4)推崇直觉的思维方式。20世纪2

8、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现代新儒学发展的三代:第一代:文化保守梁漱溟(“新孔学”)熊十力(新唯识论—由内圣而新外王《破唯实论》)第二代:融合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