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的积极意义

论知识的积极意义

ID:21771921

大小:71.5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4

论知识的积极意义_第1页
论知识的积极意义_第2页
论知识的积极意义_第3页
论知识的积极意义_第4页
论知识的积极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知识的积极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知识的积极意义论文类别:教育学-教育理论上传时间:2013/7/2216:18:00论文作者:未知jiaoyuxue/jiaoyulilun/201307/442924《庄子》哲学的一个基调是:知识是有限的。知识的有限性表现为:原本是以真理为目的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成了遮蔽真理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得道”这一终极目的,知识将被置于何种地位呢?在以往的研宄中,学者多强调《庄子》通过抛弃知识以“得道”的一面。例如,冯友兰先生指出,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属于“纯粹经验”[l](p.182)。

2、劳思光先生认为:“庄子之学,主旨在于透显一真自我(在庄子自己,即以情意我为真自我),故认为知识既不能接触自我,便为无意义。”[2](p.197)然而,我们认为,《庄子》亦有通过知识的辩证综合一体道的重视知识的另一面。知识和真理的关系在《庄子》中,主要以名言和道的形式出现。在庄子看来,依靠名言不可能达到道。《庄子•知北游》载:“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认为,闻、见、言、名作为人的认知方式,是无法把握道的。因为道具有绝对的普遍性,无法以具有限定意义的名言来

3、表示。所以,庄子说:“道不私,故无名。”知识不但不能把握道,甚至对于道还是一种遮蔽。《庄子•齐物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是非是判断的基本形式,知识的基础正是判断,所以是非与知识相关。然面,是非的兴起,正是道被遮蔽的缘由。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放弃知识就可以把握道呢?《庄子•知北游》云:“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就有放弃知识的倾向。庄子言“坐忘”之说,似乎更是提供了放弃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庄子•大宗师》:“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4、’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托喻于孔子和颜回的问答,阐明了“坐忘”的含义。这段文字总体上具有两层含义:首先表明坐忘通过忘仁义、礼乐等而来的渐进过程,其次直接揭示坐忘的内涵。关于坐忘的内涵,即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成玄英疏曰:“堕,毁废也。黜,退除也。”[3](p.285)又曰:“大通,犹大道也。道能

5、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外则离析于形体,一一虚假,此解堕肢体也。内则除去心识,俛然无知,此解黜聪明也。既而枯木死灰,冥同大道,如此之益,谓之坐忘也。”[3](p.285)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摆脱了自己的聪明,离弃形体,忘掉知识,与大道融为一体,为“坐忘”。按照对坐忘的这种理解,要想返回大道,似乎必须放弃思想、摒绝知识。冯友兰先生指出:“所谓‘心斋’、‘坐忘’,皆主除去思虑知识。”[1](P.敢先生认为:“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同于大通即与道为一,要与道为一就必须抛弃感觉和思虑。”[4](p.1

6、75)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庄子在借黄帝之口提出:“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后,紧接着又否定了这种观点,“我与汝终不近也”。而“坐忘”说中“离形去知”,也不一定意味着彻底地否定知识。回顾孔子和颜回关于“坐忘”的对话可知,首先颜回提出“忘仁义”,其次提出“忘礼乐”,然后再提出“坐忘”,贯穿全篇的是一个“忘”字。《说文》曰:“忘,不识也。”这指出,“忘”的含义是对本来存在对象的一种忽略,并不是彻底抛弃其存在性。“坐忘”之忘“指向着不忘者存,否则就成了愚昧。”[5](p.136)忘仁义”、乐”不是抛弃仁

7、义、摒除礼乐,而是把礼乐、仁义作为日常生存状态,不给以过分的关注。按照这种思路,所谓的“离形去知”显然也可以理解为忘掉知识,即不执著于知识,而并非去掉知识本身的存在性。要达成这种理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庄子是否肯定了人具备知识之外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如果承认人具备这种能力,那么知识相对于人无疑是附赘悬疣,抛弃知识无损于人的本真存在。如果否认人具备这种能力,那么知识就是人的存在本身,放弃了知识将使人同于木石等无知之物。184)刘笑“忘礼关于“人是否具备超越知识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的问题,从存在论角度看,就是对“人

8、和超越的无限者是否同质?”的追问。因为人只有和无限者是同质的,方具备无限者的功能。在《庄子》哲学中,超越的无限者有时以造物者的名称出现。《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又云:“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鼻。”又云:“伟哉造物,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造物者表现出创造功能,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