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中感悟精彩[论文]

细读中感悟精彩[论文]

ID:21876305

大小:1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5

细读中感悟精彩[论文]_第1页
细读中感悟精彩[论文]_第2页
细读中感悟精彩[论文]_第3页
细读中感悟精彩[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细读中感悟精彩[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细读中感悟精彩细读中感悟精彩江苏连云港市院前小学(222042) 朱晓娜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正确深刻的文本细读。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在品词析句中学习遣词造句,在问题设计中谋求解决之道。这种注重文字“工具性”的细读,逐渐让课堂失去了灵动和诗意。理想的生态语文课堂,呼唤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以文本为师、以同伴为师,在汲取中丰厚,在思考中提升,在自主品味中增强个性体验。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我们语文老师肩负着氛围的营造、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渗透等重任,正确的细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2、文本细读,到底应该关注什么?一、在品味语言中感受语言的特色和魅力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谈不上文本细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作者思维的结晶。细读那些富有个性的语言,会让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荡漾作者的情思,牵动每个学生的心。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从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不辞劳苦来赞美他的伟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扣住他对庞宪说的“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来设问:这些苦,在课文中有体现吗?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寻找关键字词。这样,李时珍

3、的高大形象就会跃然纸上——1.宿:“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厚厚的蜘蛛网”。2.餐:“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用陶碗舀来泉水”“细读中感悟精彩细读中感悟精彩江苏连云港市院前小学(222042) 朱晓娜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正确深刻的文本细读。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在品词析句中学习遣词造句,在问题设计中谋求解决之道。这种注重文字“工具性”的细读,逐渐让课堂失去了灵动和诗意。理想的生态语文课堂,呼唤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以文本为师、以同伴为师,在汲取中丰厚,在思考中提升,

4、在自主品味中增强个性体验。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我们语文老师肩负着氛围的营造、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渗透等重任,正确的细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文本细读,到底应该关注什么?一、在品味语言中感受语言的特色和魅力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谈不上文本细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作者思维的结晶。细读那些富有个性的语言,会让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荡漾作者的情思,牵动每个学生的心。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从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不辞劳苦来赞美他的伟大。教学时,我们可以

5、扣住他对庞宪说的“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来设问:这些苦,在课文中有体现吗?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寻找关键字词。这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会跃然纸上——1.宿:“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厚厚的蜘蛛网”。2.餐:“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用陶碗舀来泉水”“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3.行:“晓行夜宿”“一心赶路”“长年累月地奔波”。4.工作:“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边忆边写”“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品味着这些文字,再细读相关描写:“我们就在这里过夜吧!”与“我们就在这里过一夜?”对比读,就会发现李时珍的毫不犹豫、不

6、怕吃苦的精神;“一心赶路”说明李时珍寻找药材心切、执著;“忍冬花初开、两三天……”“胭脂草捣烂、刀豆子烧成渣子”“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表现他观察细致、认真严谨;“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说明夜越来越深了,李时珍浑然不觉,依然在观察着、研究着、记载着……这样的细读,让语言文字色色俱全,打动人心,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更加真切深刻。很多课文中的词语,孤立地看平淡无奇,但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下子变得别有情味,境界大异。如果善于指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词句细细品味,就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二、于画面再现中促进情感

7、的交融与共振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文的情景与真实的生活相映照,让学生尝试着去见作者所见、闻作者所闻、想作者所想,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身临其境地去与作者真心交流,产生共振共鸣。《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作者开篇就描写了天游峰的“高”和“险”——900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为下文老人扫路的辛苦埋下伏笔;接着写“我”和老人戏剧性的初遇:作者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继而是一段并不细致的大体轮廓的介绍;然后才是具体的描写,“瘦削”替代了“精瘦”,观察点也从整个身材聚焦到人物的脸部。这样

8、的写作顺序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因为初遇,所以不太留意;“精瘦”“褪色的衣服”“运动鞋”,一眼就能看出的,也是主要特征;“正用一把竹扫帚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