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中预防医学

全科医学中预防医学

ID:21978979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6

全科医学中预防医学_第1页
全科医学中预防医学_第2页
全科医学中预防医学_第3页
全科医学中预防医学_第4页
全科医学中预防医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科医学中预防医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全科医学中的预防医学全科医学中的预防医学中山医院全科陈倩课时2学时共90分钟授课安排:第一节课:(1)预防医学的概念现代预防医学发展史上的两次卫生革命全科医师的知识范畴约需时10分钟(2)健康决定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环境污染)个人因素(营养过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卫生服务(我国目前所做工作)约需时20分钟(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根本性预防、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二级预防("三早"、"五早"、筛检与健康体检)三级预防约需时10分钟(4)临床案例-肝癌的三级预防第二节课:(1)临床案例-肝癌的三级预防约需时10分钟(2)三级

2、预防的落实社区预防与保健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优势约需时10分钟(3)流行病学概念疾病的分布(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率"和"比"的概念、实际应用问题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续发率、感染率约需时30分钟授课目的:通过对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中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使学员了解预防医学在全科医学中的地位,并能加以应用。授课要求: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熟悉现代预防医学发展史上的两次卫生革命、全科医师知识范畴。2、掌握健康的决定因素;熟悉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和卫生服务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3、、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3、掌握三级预防策略并能运用临床实例加以说明。4、熟悉三级预防的落实、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优势。5、掌握流行病学的概念、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续发率、感染率的计算方法);了解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授课重点:三级预防     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思考题:1、简述三级预防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三级预防的临床应用。2、常用的疾病分布测量指标有哪些?试讲授课笔记(20分钟):(1)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预防医学的记载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千金

4、要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以上记载说明医学与预防医学是共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古代已形成预防为主、三级预防的观念。(2)预防医学的概念  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3)现代预防医学发展史上的两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主要针对传染性疾病十九世纪以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传染病,人们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针对社会群体的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接种、隔离检疫、粪便垃圾的无公害化处理等等。预防医学开始以群体为对象、按生物医学模式、从个体防病

5、治病到社会群体预防的转变,称之为第一次卫生革命。★第二次卫生革命--主要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后,随着传染病被有效控制,世界各国的疾病谱、死因谱发生转变。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2000年我国死亡731万人,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34%)、癌症140万(19.3%)、慢阻肺128万(17.6%)。全国高血压1.6亿,18-59岁劳动人口中1.1亿,知晓率30.2%、治疗率24.7%、控制率6.1%。以上数据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要性的显现,及人们对之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认识。 

6、 预防医学开始了又一次转变,从群体预防向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方向转变;从生物学预防向生物-心理-社会预防医学模式转变;从独立预防向综合性预防(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转变;从以公共卫生人员为主体向以社会医务人员为主体转变;从以社会为责任向社会、家庭和个体责任相结合转变;从个体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我国处于两次革命并存时期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偏远地区,传染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在沿海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疾病谱、死因谱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此外,一些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狂犬病等发病率又有上

7、升;而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型传染病,如SARS、禽流感、军团菌病等也未得到有效控制。(4)全科医师的知识范畴  全科医师的知识范畴有别于专科医师,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预防医学(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三级预防等)。(5)健康决定因素预防医学的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因此必须了解健康的影响和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及卫生服务水平。★社会经济环境  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受教育情况、就业和工作条件等均对健康产生影响。【举例说明】。★物质环境  包

8、括生活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质、土壤地质、噪声、辐射)、职业环境(生产中理化和生物因素暴露、劳动制度、心理压力)、社区环境(社区经济、文化、信仰、民俗社区规划、安全)、公共场所(卫生、交通安全、意外伤害)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