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

ID:21982021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6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_第4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好不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都应从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老师实际。语文教学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实际出发;规律原则;教学实效    【】G623.2【】B【】1001-4128(2011)07-0098-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

2、方法。下面我谈三点: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

3、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听一位老师

4、上《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都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

5、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倒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甫的诗歌,他的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很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3在初

6、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  传统的教法有什么不好?难道凡是传统的都应该抛弃吗?不是的。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到处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

7、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我们并不反对教法的创新,反对的是在教法上的形式化的追求。在所有的学科中,恐怕只有语文的教法最多。你今天弄出个“××法”,他明天就总结出“××步骤”。这种教法好,被推广,老师还没有适应,忽啦,又一种新的教法给介绍来了,让老师们眼花瞭乱。有个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不会受什么影响,可不少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心中的那点自信恐怕已被折腾得差不多了,只好诚惶诚恐,紧跟形势,疲于奔命。不少语文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