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笔记.doc

针灸学重点笔记.doc

ID:22010760

大小:6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6

针灸学重点笔记.doc_第1页
针灸学重点笔记.doc_第2页
针灸学重点笔记.doc_第3页
针灸学重点笔记.doc_第4页
针灸学重点笔记.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灸学重点笔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灸学重点笔记——康复一班整理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络的作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分为:经穴(十二经脉、任脉、督脉上的腧穴),奇穴和阿是穴。(分类及概念)腧穴常用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定位法。(各自的概念及骨度分寸法的一些常用骨度分寸)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

2、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各自的概念及应用)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

3、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五、刺法的概念和分类: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与一定的刺激,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六、毫针刺法1、提插捻转的补泻:(基本操作方法的描述)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

4、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适用范围)3、晕针表现及定义及预防: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4、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8、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刺手,押手七、拔罐方法走罐,留罐八、常用灸法灸法的概念: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

5、络的传导,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的分类及基本操作,用法: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⑷温灸器灸2、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螯灸)施灸注意事项:【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柱小者而后灸大者。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

6、部也不适宜施灸第二部分定位及主治及特殊穴位的刺灸法主要腧穴一、1、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3、合谷 (原穴)定位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4、曲池 (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6、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9、、颊车下颌角

7、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10、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11、天枢 (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13、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14、丰隆 (络穴)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15、隐白 (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