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

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

ID:22089873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_第1页
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_第2页
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_第3页
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_第4页
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乐论》。秦汉时期,离石出土的汉代画石“驾鱼图”,运城出土汉墓“百戏楼”中踏歌扬袖舞伎,表明当时乐舞之盛。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得以广泛交流。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是“北歌”发祥地,云冈石窟展现有当时乐舞盛况,而寿阳出土的北齐陶俑,其服饰、舞姿则具有“胡儿”感觉。隋朝王通(今河津人)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隋唐时代,山西乐舞非常兴盛,《踏摇娘》《柘枝舞》广为流传,优伶舞伎人才辈出。宋金元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民间乐舞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逢年过节城乡群众自发结社闹“社火”,组织舞队,游艺

2、街市,竞相表演。山西是“北曲流行地区,涌现出许多演奏家、音乐理论家。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今忻州人)善弹琴,著有《中州乐府》。宋代孔三传(今晋城人)是“诸宫调”创始人。明清时期,山西民间乐舞与戏曲活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文明程度更高。据明万历年《周星乐图》(手抄本)记载,当时上党地区民间迎神赛社活动,就是乐舞与戏剧相间表演。清代山西籍的音乐家、古琴演奏家郭培斋(太原人)著有((德音堂琴谱》8卷,王德辉(太原人)著有《曲律精华》一书。山西号子类,劳动时所唱之歌,流行黄河沿岸河曲、河津、芮城一带,由领号人见景生情,即兴编

3、唱;音调单纯流畅,节奏鲜明有力,情绪乐观豪放;其曲目有河曲《推船号子》、定襄《打硪歌》、芮城《拉蓬号子》等。小调,是一种自由吟唱小曲,流行于全省各地,题材形式多样,表现力强,流行曲目有《观灯》《光棍哭妻》《要女婿》等。二人台,流行晋西北、雁北及陕北、内蒙部分地区,表演者一般是一旦一丑,故称二人台,曲调优美、婉转、清新,流行剧目有《走西口》《打樱桃》等。秧歌,流行晋中一带,有近300个曲调,具有浓郁生活个不同人物角色音调的“咔戏”及“八音会”最受群众欢迎。宗教音乐,原是和尚、道士参与民间法事,将寺观音乐走向社会,进而成为民间音

4、乐的一部分。佛教音乐吹奏法器以笙管为主,打击乐器以钟鼓为主,辅以镲、木鱼、铜磬等,演奏曲目有《消灾灯》《千声佛》《上经台》等。道教音乐吹奏乐器与佛教基本相同,但和念诵经不同,伴奏也有差别,曲调或悠远、静穆,或悲怆、激扬,或行如流水,演奏曲目有《五方赞》等。丝竹音乐,是由笛、笙、管、三弦、扬琴、四季胡、板胡等乐器组成。丝竹乐在山西影响较大的是二人台丝竹乐,其曲目丰富多彩,其中有来自古典乐曲的《西江月》《柳青娘》,来自民间乐曲的《绣荷包》《闹元霄》,来自蒙古草原乐曲的《喇嘛苏》《四公主》,来自戏曲音乐的《小开门》,来自寺庙音乐的

5、《观音寺》《吕纯阳》等,上述各种曲调经组合、联缀,进而形成悠扬、动听的二人台丝竹乐。打击乐,即民间锣鼓,晋南、晋中、晋北、晋东南各地区各有特色。如晋南威风锣鼓,以鼓为核心,辅以锣、钹、铙等,节奏强烈,声撼天地。威风锣鼓,源于民间,传承民间,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4100年前的陶鼓、鼉鼓,可谓威风锣鼓之雏形,发展到明清时期已初具规模,清人孔尚任赞曰:“雨点花攒鼓衬锣,春风吹袂影婆娑”(丁天顺《威风锣鼓溯源》《山西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太原锣鼓,乐器有大鼓、大钹、大铙等,以大鼓为领奏乐器,大铙、大钹对奏,演奏徐缓时

6、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如大浪奔腾,演奏者情态激奋,表情交炽,引人人胜。山西民间舞蹈十分丰富,是世世代代山西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据调查,目前保存有234种,形式有秧歌舞、彩灯舞、拟兽舞、武技舞、车船舞等。秧歌舞,是山西既唱又舞的一种大舞种,起源于插秧、耕作的劳动生活中,故名秧歌。全省约有秧歌舞4(涂种,流派风格千姿百态,因地区不同而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例如踢鼓子秧歌,流行晋北地区,其中朔州踢鼓子秧歌,以拳术为基础,舞姿粗旷豪放,活动形式多样,而怀仁踢鼓子秧歌表演行当有净、生、旦、末、丑,舞蹈动作以踢、扭、走、

7、拧为主,表演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又如汾孝地秧歌,流行汾阳、孝义一带,其舞蹈动作与武术紧密结合,威武雄壮,颇有气势。流行于太原古交地区的踩街秧歌,扮演人物以幽默、风趣、滑稽取胜,凡年节即组织秧歌队,踩踏表演于街巷,有镇邪恶之意。流行于左权、和顺、榆社、昔阳、黎城、武乡、襄垣一带的小花戏,源于辽州社火,融歌舞为一体,以歌表情,以舞传神,以扇达人,以戏引人。此外,流行汾西县的地灯秧歌,原平县的凤秧歌,流行临县、方山、离石、中阳、柳林、石楼一带的伞头秧歌等,都很受群众欢迎。彩灯舞,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白日演出,灯的作用是摆图案;一是夜

8、间表演,为灯火舞。拟兽舞,如龙舞,凡节日多有舞龙表演,以表达除害、祈福、迎祥之意。獅舞,因狮象征勇猛和力量,舞狮则意在鼓舞人的勇敢精神。山西狮舞一般为二人扮演,分为文狮、武獅二种:文狮以细腻、柔和、稳重见长,武獅着重武功、技巧表演。武技舞,如髙跷,以脚踩数尺木跷作舞。山西发现的北魏石棺中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