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论走出中国

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论走出中国

ID:22151039

大小:6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论走出中国_第1页
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论走出中国_第2页
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论走出中国_第3页
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论走出中国_第4页
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论走出中国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论走出中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论走出中国晚清以来,中国在西学及武力的入侵下,无论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还是在文化、道德、观念层面,沉沦于整体的危机之中,这些危机有的一直延续下来,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们不得不回应一些不清不楚和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前者的问题本文不做探讨,后者的问题本文仅涉及学术、思想、观念层面。一、危机与合法性问题五四运动期间及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地向西方追求真理,在人们的心目中,真理在西方而不在东方和中国。这种判断主要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

2、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这种一切不如他者的体认蕴涵着强烈的与传统实行彻底决裂、批判传统文化的精神。这在当时来说有其内因和外缘促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但这种一贬一褒之间的文明价值判断,却容易给人们在心态、思维、观念上产生一种误导:如自卑的和鄙视自我民族文明的心理状态,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一切以西方真理为真理的观念等。正是在先进的中国人向西

3、方追求真理,以西方真理为真理的情境中,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全面碰撞和会通,“哲学”一词被引进中国。随后谢元量著《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16年版)他在该书《绪言》中说:中国“古有六艺、后有九流,大抵皆哲学范围所摄”。以中国传统的道术、儒学、佛学为哲学。在《六艺哲学》一章中他认为,“六艺”经孔子删改,成为“儒家之秘要,哲学之统宗”。尽管谢氏在《绪言》中阐述其书旨趣时讲:“述自来哲学变迁之大势,因其世以论其人,掇学说之要删,考思想之异同,以史传之体裁,兼流略之义旨。可见,谢氏注意哲学历史的变迁发展及哲学思想同异的比较,但基本未摆脱传统儒家史观的樊篱,对西方哲学之为哲学及中国哲学之为

4、哲学未予展开阐述。换言之,他没有回应黑格尔所提出的中国“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找不到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即中国没有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只有待到既具有“汉学”功底,又具有西洋哲学形式的胡适才能做出正面的回应。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版)的《导言》中对哲学的定义,什么是哲学史,哲学史的目的,哲学史的史料以及“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规模和范式。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虽比谢氏的《中国哲学史》晚出版三年但却有隔世之感。究其原因,正如蔡元培所说的:“我们要编成系

5、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谢氏虽汉学造诣很深,但毕竟没治过西洋哲学史,而停滞在儒家古史观的阶段。兼治汉学和西洋哲学的冯友兰继谢、胡之后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1931—1933年神州国光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在《绪论》中对蔡元培所提出的构成中国哲学的“适当的形式”做了进一步阐发。他主张应从“普通所认为哲学之内容”,即由哲学内容而知哲学之“正式的定义”。“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这样的叙述不可避免地要把中国历史

6、上各种学问加以肢解,即将中国各种有机整体性的学问分解打碎,把“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拣出来,舍弃不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重新组装。这样组装的结果,不仅中国学术、思想或哲学的活的生命终结了,就像《庄子》中所说的忽与倏为了报答混沌的热情款待,忽与倏商量按照自己的样子为混沌凿出了七窍,七窍凿好了,混沌也就死了。虽然冯友兰是讲按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和忽、倏的“凿出”有异,但意义是相同的。而且按“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的中国哲学史,只能是西洋哲学的产儿,而非原本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于是冯友兰更明确地说:“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

7、哲学名之者也。所谓中国哲学家者,即中国某种学者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家名之者也。这种既具有“西装”的外表,又具有西洋哲学的灵魂的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究竟算不算、是不是中国哲学?又究竟算不算、是不是中国哲学史?的确大成问题。但无论如何,胡适和冯友兰对自黑格尔以来西方学者否定中国哲学的论断做了积极的回应,也为中国哲学争得了小小一席之地,这个功绩是不能抹杀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辩证法、唯物论成为“时髦”的话语和思想潮流李石岑的《中国哲学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