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及其演变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及其演变

ID:22151050

大小:6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及其演变_第1页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及其演变_第2页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及其演变_第3页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及其演变_第4页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及其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及其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及其演变“有”与‘无,,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如果说西方哲学中的“有”与“无”主要是一对逻辑学的概念,比如黑格尔就以“有”和“无”为逻辑起点而建构其本体论的哲学框架,那么,在中国哲学中“有”与‘无,,远远超出了逻辑学的范畴,它们可以表示逻辑上的肯定和否定,但主要的不是作为逻辑术语来使用的。它们可以单独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使用(如“有”、“无”)也可以通过增加前缀(如“常有’、“常无”等)、增加后缀(如“有我”、“无我”、“有善”、“无善”等)等形式改变其哲学内涵,在最广的意义上可以

2、包容或指称一切以“有”、“无”为前缀或后缀的词或词组,构成了一系列含义广泛、内容多变的哲学概念和范畴。一般而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宇宙论、本体论和心性论三个阶段,而有无范畴也随着中国哲学三个阶段的主题的变化而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哲学内涵,涉及到本原论、本体论、境界论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依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本原论、本体论和境界论等中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的发展过程来阐释中国哲学“有”、“无,,范畴哲学的内涵及其演变。一、先秦至汉代本原论中的“有”“无”范畴“有”与“无”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先是一对本原论的范畴。先秦

3、至两汉的道家哲学在探讨关于宇宙的生成和演化问题时常将“无”作为宇宙的本原,将“有”作为具体的事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形”与“无形”。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指的就是“有形”生于“无形”。天下万物皆有形,而“道”无形,道由于无形,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庄子也说: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这里的“万物”就是“有形”,无根、无门就是“无形”。又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a(庚桑》“天门”就是“道”,

4、道无形,故称“无有”,无有生出“有,,。《淮南子》说:“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原道训)这与老庄并无不同,并且对“道”的“无形”作了总结。“有名”与“无名”,此义是由第一义引申而来。在先秦至汉代,道家哲学多认为具体的事物都有形,有形的东西则可以有名,故《管子》曰:“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心术上)所以,在本原论哲学中,有形有名,谓之有;无形无名,谓之无。包括天地在内的具体之物,可以凭感官感知,所以是“有形”,有形当然可以赋予名称;而“道”不是具体的某物,不可以感知,所以是“无形”,无形当然不可以赋予名称,即使赋予名称,也是

5、“强为之名”。“有限”与“无限”。这一层含义不是哪一派哲学家直接提出来的而是指中国传统的宇宙论哲学蕴涵了这一层意思=庄子说:“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知北游)“道’(“无”)产生万物(“有”),但产生万物的东西一定不是“物”,即一定不是某种具体的物。那它到底是什么呢?《管子》说它是“精”或“精气”:“凡物之精,比则为生”,“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内业)。万物之“精,,或“精气”存在于一切空间,但不是具体的物质。《淮南子》说它是“太一,“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诠有训“太一

6、”就是“混沌”,而“混沌”充斥天地之间。实际上,其中的“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洞同天地”等观念与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的观念已经非常接近。古代有些朴素唯物主义者企图从水、火、气或“五行”、“四大”等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找出万物的本原,用物质自身说明万物的来历,然而,有些哲学家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发现用具体的有限的物质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不能说明各种复杂的、多变的客观物质现象,也就是说,有限的东西不能作为有限的万物的本原,有限的本原是“无限”。亚里士多德对此解释说:“任何东西,如果不是本原,就是来自本原的;

7、然而无限者没有本原,因为说无限者有本原就等于说它有限。它作为本原,是不生不灭的。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达到一个终点,然而终点就是有限。”概括而言,先秦至两汉哲学本原论中的“有”与“无”分别代表了“有形”、“有名”、“有限”与“无形”、“无名”、“无限”等方面的涵义。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有形”、“有名”和“无形”、“无名”感性思维的成分比较多,而“有限”、“无限”则理性思维的成分比较多,形和名是直观的和经验的,而有限、无限这样的观念的提出需要理性的抽象。二、魏晋玄学本体论中的“有”“无”范畴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

8、形成阶段,玄学的“有”“无”之辩着眼于现象背后的宇宙本体重在探求宇宙万物及社会人生的根据,从而把玄学与先秦、两汉自然哲学着重讨论的宇宙生成问题区别开来。然而,魏晋玄学中的“有”与“无”这两个范畴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具有不同的意义,按照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理论,只有以王弼为代表贵无派哲学才具备了本体论的思辨能力,而且也常常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