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泽厚的“形象思维”

试论李泽厚的“形象思维”

ID:22175120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试论李泽厚的“形象思维”_第1页
试论李泽厚的“形象思维”_第2页
试论李泽厚的“形象思维”_第3页
试论李泽厚的“形象思维”_第4页
试论李泽厚的“形象思维”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李泽厚的“形象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李泽厚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观点最早于俄国,并在我国两度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李泽厚也很关注形象思维问题,本篇论文就李泽厚关于形象思维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以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关键词】形象思维;情感;想象    形象思维的历史背景  关于“形象思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美学界、文学界展开过两次大规模的论证,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历时10年左右,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冷战的国际格局,规约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也严峻的影响了中国当时的学术界、思想界。实际上这场论争只是前苏联关于

2、同一问题论争的移植和接续。当时中国知识界热忱的学习和吸取前苏联同行们的经验,前苏联知识界成了中国同行们学术观点乃至思想与灵感的唯一源泉。在“形象思维”问题上,中国文论家与苏联学者一样,分成了两派:一派,少数国人学者认为哲学认识论已经包含人类认识的所有规律,根本不存在“形象思维”这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另一派,多数学者认为“形象思维”是确实存在的,它是阐释文学艺术特征的最合适的理论概念。五十年代前期,中国文学艺术界在创作上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理论阐述上则表现为庸俗社会学观点。也是由于这种创作上的错误倾向和观点,引发了关于文学艺术特征问题的

3、再思考。关于“形象思维”的第一次大规模论争,也是从如何表述艺术的特殊性,围绕“形象思维”概念展开阐述和论争的。中国文论家们探讨艺术特征争论“形象思维”问题的热烈、专注与执着,反映了当年中国文论界学术旨趣的单一和偏枯。直到1966年,郑季翘在《红旗》杂志第五期发表《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文,对“形象思维”理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声讨。郑季翘的文章没有从学术上总结但又终结了中国学术界持续了10年之久得关于“形象思维”的第一次论争,从文艺学命题演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就这样戏剧性的拉下了帷幕。中国关于第二次“形象思维”问

4、题论争,是以披露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为序幕的。毛泽东信得公开发表,出现了整个文化界尤其是文艺界都在谈论“形象思维”的现象。50年代以来,国内文艺界、学术界就一个学术问题的论争,往往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关于“形象思维”的两次大规模论争于80年代中期终结。  李泽厚对形象思维的问题也非常重视,在其《美学论集》中,共25篇论文,关于形象思维的文章就有5篇,他为什么这么重视形象思维呢?因为他认为形象思维和美感联系,又和艺术家的创作走某些联系,前者涉及到了直觉性,后者涉及了无意识,这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塑造新感性

5、有关,又与推陈出新和创作优秀作品有关。  什么是形象思维?  李泽厚在《关于形象思维》一文中,说“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说,不脱离形象想象和情感的思维,就叫形象思维。”①在《形象思维续谈》中说“形象思维可以说是达到本质认识的艺术想象”②。另,在《形象思维再续谈》一文中说“我理解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s是艺术想象,是包含想象、情感、理解、感知等多种心理因素,心理机能的有机综合体。”③虽然这些关于形象思维的表述不同,但总的来说,它是和“艺术想象”等同的东西,在西方,艺术想象便是思维的本意,但形象思维一词已约定俗成,不需要用艺术想象来代

6、替之了。而且,“思维”可以表达反映事物本质的意思。但这里的“思维”并不等同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思维。这种思维与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有同有异,在《谈谈形象思维问题》中就可以知道,“在严格意义上,如果用一句醒目的话,可以这么说,‘形象思维并非思维’”。  形象思维的特征  形象思维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过程,李泽厚认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一是本质化与个性化的同时进行,另一个特征是,它永远伴随着情感。一句话,形象思维的特征是:以情感为中介,个性化与本质化的同时进行。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

7、关系  关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1,否定说2,平行说3,艺术想象。李泽厚是第三种看法。否定说公开不公开的通过否定形象思维的存在,实际否定艺术创作的独特规律,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认识过程。平行说则把形象思【】“形象思维”的观点最早于俄国,并在我国两度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李泽厚也很关注形象思维问题,本篇论文就李泽厚关于形象思维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以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关键词】形象思维;情感;想象    形象思维的历史背景  关于“形象思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美学界、文学界展开过两次大规模

8、的论证,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历时10年左右,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冷战的国际格局,规约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也严峻的影响了中国当时的学术界、思想界。实际上这场论争只是前苏联关于同一问题论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