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

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

ID:22222184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    _第1页
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    _第2页
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    _第3页
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    _第4页
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    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研究综述1.1学困生与学优生的研究现状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是教育界上重点讨论分析的问题。这类学生被普遍称之为“学困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学困生在各所学校普遍存在。学困生高比例的存在不应该是教育界不可改变的现象。因此,改变学困生的现状,提高其学习能力是教育学、心理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纵观国内外研究,对于“学困生”还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界定。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于1988年提出,学困生常常伴有多种异源性失调,尤其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陈栩,

2、郭斯萍(2006)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神经系统问题,如果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会导致个体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出现严重障碍[1]。而巴班斯基认为学困生是指为了使所学知识获得及格,需要花费比一般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的学生(王凯湘,2003)[2]。洪虎(1987)认为差生是指在知识习得过程中理解能力与反应方面比一般学生差的学生[3]。这类学生常伴有自卑心理,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他们学习效率低下,常常花费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姜一鸣(1987)认为差生是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特别是语文与算数不能达到及格水平,这类学生一旦在道

3、德上产生恶习变成了双差生[4]。缑国禧、李曜明(1988)的观点与洪虎的观点类似,他认为差生要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5]。梁超(1990)把差生定义为考试成绩全部不合格以及只有几门刚刚合格的学生[6]。卢鸿鸣(2003)把之前的差生叫做“学习困难生”,这类学生成绩持续低于正常水平,其中原因可能有智力低下、行为不良、心理问题、学校教育、自身的兴趣等[7]。基于以上国内外对学困生的分析与理解,我们在本研究中对学困生给出了更为具体的界定。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不存在感官障碍,但在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以及学习成绩显著低于一般学生,这类学

4、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且不能完成预期目标。………1.2选择性注意与无意视盲选择性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直以来是研究者们钟爱的主题。选择性注意是注意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有限的心理资源所以必须懂得如何取舍。而这一现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为:当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信息输入大脑时,我们要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的刺激,这一过程为选择性注意的体现。作为选择性注意典型的现象为鸡尾酒会效应,在酒会上充满着各种嘈杂的声音,当人们沉浸在某段优美的音乐或是朋友们的交谈中时,注意也能集中到远处某人提到自己的姓名,对

5、于这种听觉注意现象正是选择性关注。近几年许多研究集中于选择性注意的加工机制。这些研究的焦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信息激活的研究,即关注对目标物的选择与加工;另一方面是在抑制机制的重要作用不断被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期研究者们在知觉、学习记忆的研究结果中证实抑制机制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对选择性注意的关注也逐步转向分心物抑制的研究。………2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2.1问题提出如上所述,有关抑制机制、启动效应的众多研究均表明学困生与学优生注意机制上存在很大差异。学困生的分心物抑制能力不如学优生,从而使得学困生与学优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差异

6、显著。因此,有必要探究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再者,关于无意视盲的研究很少与具体应用相结合,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接近真实情景,采用动态无意视盲范式,试图从无意视盲的两个关键方面(知觉负载,新异刺激意义性)来探讨学困生与学优生在注意机制上的差异,以进一步推断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认知差异。…………2.2研究构想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设计了两个系列实验。研究一通过控制知觉负载水平,探究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无意视盲差异。采用2(被试类型)×2(知觉负载)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被试类型,学困生与学优生,以及知觉负载,高知觉负载(目标

7、物和干扰物运动速率快)与低知觉负载(目标物和干扰物运动速率慢),因变量为关键试次中新异刺激的觉察率。如果学优生和学困生在注意力上存在差异,则无论认知负荷高低,学优生都会集中注意于当前任务,导致无意视盲的发生率高于学困生。研究二通过操纵新异刺激的意义水平,研究学困生与学优生的无意视盲率差异。自变量为被试类型,学困生与学优生;新异刺激的类型,高意义水平(恐惧面孔)与低意义水平(中性面孔)。因变量为关键试次中新异刺激的觉察率。如果集中注意的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则能诱发注意偏向的高意义性刺激——恐惧面孔能同等程度的引起被试的注意,即学优生和学困

8、生发生无意视盲的概率无显著差异;如果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则无论非期望刺激意义高低,学优生均能合理的抑制它,即不同意义刺激引起的无意视盲率无显著差异。………2.3研究意义学优生与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受众多因素影响,以往研究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