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

“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

ID:22358409

大小:6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8

“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_第1页
“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_第2页
“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_第3页
“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_第4页
“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朝请”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其上下限,尤其是上限的确定,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几番梳理之后,终于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外求,竹简《文子》本身为我们提供的线索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八角廊竹简《文子》第2212号:“朝请不恭,而不从令,不集。平王”。在这里,有一个极端重要的词是“朝请”。“朝请”,《辞源》解释为:“汉律,诸侯春朝皇帝叫朝,秋朝叫请。”关于“请”,《辞源》又解释说:“朝会名,汉制,春曰朝,秋曰请。”《说文解字》:“请,谒也。”段玉裁注:“周礼,春朝秋觐,汉改为春朝秋请”。按

2、照《广韵》,作为礼法内容的“请”为“疾政切,劲韵”,应该读为去声。《辞源》的解释和段玉裁的论断是有根据的,《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恐,为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集解》引孟康之言曰:“律,春曰朝,秋曰请,如古诸侯朝聘也。”“朝请”的制度在西汉初年已经显得非常重要,是否有朝请的资格,和当事人的政治命运息息相关;有资格之后,是否朝请,也代表他本人对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陈丞相世家》:“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身有内病,不能朝请二

3、十余年,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史记·南越列传》:“遂至孝景时,称臣,使人朝请。”《史记·匈奴列传》:“匈奴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书·东方朔传》:“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遗德,奉朝请之礼,备臣妾之仪,列为公主,赏赐邑入,隆天重地,死无以塞责。”与这个制度相一致的是,出现了“奉朝请”这样的荣誉性的官职,一直延续到后代。《宋书·百官志下》:“奉朝请,无员,亦不为官。汉东京罢省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多奉朝请。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是不是可以说“朝请”的制度是从西汉开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史记·货殖列传》:“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

4、,以时与列臣朝请”。毋庸置疑,“朝请”作为制度在秦始皇时代已经开始实行。但是,先秦古书中,并没有出现“朝请”一词。可以肯定地说,秦始皇称帝以后,确立了“朝请”的制度。这当然和他废分封、立郡县有直接关系,《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5、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先秦时期,最常见的是“朝聘”。《说文解字》:“聘,访也”;《尔雅·释言》:“聘,问也”。“聘”是诸侯之间的礼节,《周礼·秋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诸侯与天子之间相互派使节问候,也叫做“聘”。《春秋谷梁传》隐公九年:“天王使南季来聘”。诸侯亲自拜见“天王”,叫作“朝”。《春秋公羊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总之,“聘”是问候性的、相互的礼节。而“请”则是单方面的、法定的义务,《说文解字》:“请,谒也。”孟康说朝

6、请“如古诸侯朝聘也”,还不够准确。应如段玉裁所言,“朝请”由“朝觐”演化而来。《汉书·礼乐志》:“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礼记·曲礼下》:“诸侯背面见天子曰觐”,《说文解字》:“觐,诸侯秋朝曰觐”。“朝觐”限于诸侯,而“朝请”在秦汉则扩大到重要的大臣。周代的诸侯派使节问候天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汉代的王侯则用“不朝请”或派人“代为秋请”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总之,废分封,立郡县,加强皇帝的集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改革,与之相适应,“朝请”的制度在秦始皇那里确定下来,“朝请”一词是在秦始皇称帝以后才逐渐流传应该是很可靠的。由此来推断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也是可靠的。汉

7、代分封诸侯,逐渐尊崇三代,推重六经,“朝聘”的说法并没有绝迹。但是,汉承秦制,也一直非常重视中央集权的问题,沿用“朝请”的制度和说法也就毫不奇怪了,尤其是“朝请”在汉初一直到宣帝时期还频繁出现。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斗争很厉害,前文已述,有没有朝请的资格,愿不愿意朝请,都是事关大体的。竹简《文子》中很严肃地讨论“朝请”的问题,也肯定是在“朝请的问题成为问题”,为大家广泛关注的背景下,才能显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不会依据偶尔的闲谈或者随口的杜撰中突兀地提出来。所以,把竹简《文子》撰作年代的上限定在秦始皇称帝之时还是稍嫌粗糙。我们还需要考虑与“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