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道德观

《周易》中的道德观

ID:22367540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8

《周易》中的道德观  _第1页
《周易》中的道德观  _第2页
《周易》中的道德观  _第3页
《周易》中的道德观  _第4页
《周易》中的道德观  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易》中的道德观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周易》中的道德观道德这一语词,在《周易》中简称为“德”,常与“天”、“龙”、“君”等词连在一起,组成“天德”、“龙德”、“君德”等概念。如:“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象传》)“天德”的内涵是不争强好胜、自以为首。这一内涵是由龙升到最高处,已经达到最大极限,必然向其相反方面转化这一想像中的现象中抽取出来的。可见“天德”指的是社会中一般的普遍的道德。这个“天”不是指自然界中的天,也不是所谓的“天帝”,而是从哲学角度对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概括。“不争强好胜、自以为首”当是对原始社会中实行禅让制度的美

2、好追恋,对殷周之际发生的你征我战,为争霸天下进行的流血战争的挞伐,故此,把“不可为首”视为“天德”。“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文言》)在这段话中,提出了“龙德”这一概念,其内涵是隐而不现,也就是说既不谋求改变世道,也不争取成名,离开世俗孤独自处却不烦闷,不被人理解也不苦闷,意志坚定不动摇,这就是“潜龙”。所以,“龙德”结合这段文意,应理解为“潜龙之德”。这段话,假托孔子,以形象说理,借潜龙的“德”,描绘出一个避世

3、隐者的形象,与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的思想相吻合。虽然其中不乏消极成分,但“遁世无闷”却不失为安慰不得志者的一剂良药,这种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被嵇康高度概括为:“达则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与山巨源绝交书》),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之一。“隐”,是“潜龙”之德,若“龙”由潜藏而出,有所作为时,其“德”该如何?《文言》说:“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中正者,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这里进一步论述了“龙德”

4、的内涵是:合乎中道,持正不偏。具体说来有语言真实守信,做事谨慎,防止邪心杂念而存留诚心,有功于社会而不居功自傲,使德性更博大,用以感化世人等内容,并明确指出:“龙”即“君”,“龙德”就是“君德”。君王要具有合乎中道,持正不偏的品德,那么,一般的人该如何呢?“九三日:‘君子终日干干,夕若惕,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文言》)“进德修业”,为君子指明了品德修养所要达到的境界:必须不断地推进自己内在的品德修养和外在的品德表现。“忠信”,就是推进内在的品德修养,为君子修养品德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同时“君子

5、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同上)要不断地及时地“进德修业”,才不会有过失和灾害,为君子提高修养提出了经常性的要求。由“天德”而“龙德”、“君德”,直至到君子进德修业,是在逐渐深化、具体,并建构了一个缜密的道德观的体系,具体说来,《周易》的道德观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为人要“以成德为行”。一个人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周易》认为要看其是否合乎成就其德性。《文言》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这是说君子是以成就德性作为行为的目的的。一个人的行为是经常的,天天为人所看见的,所以要“成德”,“成德”的具体途径是:“学以聚之,问以辨之

6、,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德也。”(同上)力学以聚积才识,好问以明辨是非,以宽厚的态度待人,以仁恕的胸怀接物,做到这些,便是成就了德性,具备了君子应有的品德。《象传》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卦》的卦象如泉水出自地下,可大可小,其作用有有利于人的一面,也有可能害人的一面,去害就利,就在于人的果决行动,因势利导,否则就会漫浸害人,所以,要敏于行,在实践中培育果决行动的德性。这是“以成德为行”的具体要求。同时“以果决育德”还要讲究策略,按照《周易》的说法是:“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象传》)山下有风是《蛊卦》的

7、卦象,山刚风柔,应该做到刚柔相济,君子要有这种精神,以柔济刚,振奋民志,以此为任,便是培养了德性。“以成德为行”,并要“以果行育德”,“以振民育德”是人们具有道德的起点,即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合乎者是君子,结果是吉利的,否则便是不好的,对于那些不能及时“以成德为行”的人,《周易》提出了告诫:“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象传》)“以俭德辟难”是为《周易》道德观的第二点,它的意思是:天与地不相交通,(事物没有变化,死水一潭)这是否象,此时君子应以修德自养、避难保身为宜,切不可要求升

8、官发财,自取灾咎。这里实际是在讲德性修行不够,还不具备出世作为的条件而硬要有所去为,则结果是坏的、是凶的。这里向人们提出了在社会上有所为之前应“以俭德辟难”为前提。如果“德薄”而身居要位,其结果更坏。《系辞下》说:“德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