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论文]

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论文]

ID:22453452

大小:1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9

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论文]_第1页
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论文]_第2页
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论文]_第3页
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论文]_第4页
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广东肇庆市第十五小学(526040) 梁宝珠阅读教学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以教材文本作为教学的全部,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的理解不深。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即使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

2、。因此,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明确规定:“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对有关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引申。因此,有效的文本拓展应运而生。何谓有效的文本拓展?“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崔国明 《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 2005.7)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教师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目标、重难点以及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找准拓展的切入点,做到切入无声、拓展无痕。这样,才能让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浑然天成。根据一线教师的

4、教学实践,大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激趣引文,找准课前拓展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教坛新秀蒋军晶老师教的《祖父的园子》是这样开头的: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的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

5、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生1:《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生2:《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了自己以前的生活。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

6、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情。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些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蒋老师把几个看似平常又重要的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课文的作者、出处、背景、主题等内容在一问一答中如数家珍,不留痕迹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则在这一问一答中拓展了文本的背景知识,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课文重点内容的兴趣。二、披文入情,找准课中拓展的切入点语文教学中常说的“披文入情”,就是指在赏读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在“情”的熏

7、陶、冲击、融会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领会文章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者凭借语言文字,与作者头脑中的“画面”相会,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立体的活动的画面,这样才能由“境”入“情”,情境相融,感悟其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披文入情。1.图文并用,相得益彰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是课文重点段落的内容和课文中心的体现。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能直观地理解课文中心。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文本去深化插图的内容,两者相得益彰。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再见了,亲人》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两组人物的表情,透过人

8、物的神情来猜想他们在干什么,说什么。学生观察得仔细,进行了全方位的想象;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到课文里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细细品读,体会“亲人”深刻含义。2.品词嚼句,加深理解每篇课文都有一些重点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能帮助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