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ID:22815516

大小:17.26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0-22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_第1页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_第2页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_第3页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_第4页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80年代文学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相适应的思想变革需要决定的。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前面时期的特点。政治与文化的启蒙是80年代文学在思想方面的主导倾向,而对于文学自身的审美建构在初期的文学复兴之后,迅速成为80年代文学的价值追求。文学在主题和形式方面都充满了探险精神。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都呈现出思潮化涌现的特点。这些诗歌表现出极强的现实功利性与战斗性。诗歌中体现的关乎“文

2、革”历史与国家现在和未来的激愤式的呐喊,直面现实的战斗精神,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并引发了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出现。同时,此次运动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所体现的“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1976年清明前后,大批民众借用诗歌在内的各种文学形式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恩来的悼念与对“四人帮”专政的抗议。会议对过去十年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彻底的批判;同时重申了“双百方针”,并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总方针,取代了之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口号。“第四次文

3、代会”的召开对新时期文学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学创作开始进入到较为宽松的环境。5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巴金、王蒙、茹志鹃等。他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五四精神”的再现。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朦胧派诗人,梁晓声等。他们的作品中包含对现实的强烈怀疑和否定,或反映出新的民间化的创作趋向。伤痕文学展示了“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塑造了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标志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但其中许多作品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将文革灾难和个人不幸归之于政治上的“左倾”路线,并没能出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学

4、意义的作品。1977年刘心武发表小说《班主任》,不久卢新华发表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由此得名。1977年刘心武发表小说《班主任》,不久卢新华发表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由此得名。主要成就:古华《芙蓉镇》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作品在极左政治路线的中国农村的背景下,刻画了木讷、本分、勤劳的农民邢老汉的形象。邢老汉养了一条黄狗,却在匪夷所思的打狗运动中被枪杀,而邢老汉也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中死去。作品刻画出他精神的痛苦和孤寂,形象地展示了极左政治路线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控诉和揭露的同时展现了苦难民间的情义。作家群体:多是50年代归来的作

5、家群,如王蒙。反思文学的叙事方式:1.强调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一致性,使个人苦难具备超越个人的普遍社会历史意义;2.从民间视角揭示现实生活的谬论和悲剧。“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主要指反思80年代初对建国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的小说。茹志鹃1979年发表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标志着反思文学的起步“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主要指反思80年代初对建国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的小说。代表作品:王蒙《海的梦》、《蝴蝶》张贤亮《灵与肉》系列朦胧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崛起是西方现代文学技巧和本土化经验的产物。标志:1979年

6、3月,北岛的《回答》发表,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艺术策略和方式: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以掩饰情思。特征: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主要表现对象是内在的精神世界。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不要离开我,那条很短很短的街,我们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岁月。——《会唱歌的鸢尾花》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致橡树》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转向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种种思

7、考和设想。“改革文学”由此兴起。开篇之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创作原则:小心地不脱离群众,谨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训令,有选择地批判过去。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上城买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心理变化对当代农村改革中处于传统观念下的农民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反思。“五元钱的刺激”——当代农民的“精神胜利法”陈奂生的形象典型地表现了长期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中国广大农民阶层的复杂精神画像,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是历史传统与现实变革相交融现象的文学典型。以农村题材为例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

8、八十年代中期兴起了“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寻根文学”由此诞生。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