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

探讨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

ID:23163396

大小:5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4

探讨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_第1页
探讨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_第2页
探讨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_第3页
探讨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_第4页
探讨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古典诗歌“五读教学法”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诗歌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是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学好诗歌是进入文学的重要一步。而学好诗歌的关键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对于品味诗歌情感的重要性。本文以赵嘏的《长安晚秋》为例,尝试探索古典诗歌的“五读教学法”。  一、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将凝练的诗歌语言通过读者的想象和加工转化成通俗的现代散文语言。译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环节,它主要解决如何基本读懂诗歌这个理

2、由。在这一环节,需要介绍一些译读的基本常识。首先,由凝练的诗歌语言转化成现代散文语言,需要填充必要的句子成分,如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过渡语等句子成分;同时,还要注意调整语序,如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此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如名作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按照译读的要求学生就可以将这首《长安晚秋》转化成通俗的现代散文语言:秋天拂晓时,云雾在天空飘浮着,带着一片凄凉的寒意。朝廷的宫殿耸立着,像要触到高高的秋空。残星几点悬挂在空中,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婉转哀怨。篱笆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面的莲花凋零,一朵朵花瓣脱落,只

3、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译读作为诗歌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基础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基本读懂诗歌大意。在这一阅读环节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出两个简单理由: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情感基调是什么?同时教师可以提示:抓住关键词。教师可以提供参:这首诗写了诗人晚秋拂晓登高所见以及由此所生发的情感,情感基调是凄凉。  二、吟读  中国传统教学策略中历来强调“吟读”,所谓“一章三回读,一句十回吟”就是古人常用的读书教书之道。鉴于目前学生直读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有必要在“范吟”的

4、引导下有效指导学生学会吟读,让学生在吟读中“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音韵的学问”,让学生在吟读中去感悟古诗文的魅力,让学生在吟读中体悟到的情感美、汉语言的音律美。  吟读前要读懂诗歌的情感,因此在这一阅读教学环节所要解决的首要理由就是情感剖析。针对这一首诗,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情感剖析:知人论世、分析意象、分析典故。  1.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可见,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重要钥匙。只有知人论世,才能从深层次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知人论世,可以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两个方面。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人,年轻时四处游历,擅长七言律诗

5、。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长安时所写。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都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后没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年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就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2.分析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意”)与外在的客观物象(“象”)的统一。《易经》说:“意者,象也。”《易传》说:“立象以尽意”。诗的内核在“意”,“意”是无形的。它要通过“象”而获得有形化。刘熙载《艺概》讲:“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里的“烟霞”、“草木”使“山之精神”、“春之精神”成为能够具体可

6、感的客观形象。  在《长安晚秋》这首诗中,主要用了云雾、宫阙、高秋、残星、大雁、笛声、篱菊、红衣(红色的莲花瓣)、渚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迷蒙的意境,衬托了心境的凄凉。在这些意象中,有两个重要意象绝对不能忽视。其一是“篱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思这样一个理由:为什么写的是“篱菊”,而不是“槛菊”、“庭菊”?因为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在这里用“篱笆旁边的菊花”,表达了的退隐之思。其二是“莲”,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写“莲”为什么要写其“愁”,它为什么愁?学生回归文本,联系诗句“红衣落尽渚莲愁”,就可以得到答案。写这个意象的目的是抒发红颜易老的感慨。  3.分析典故  

7、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这首《长安晚秋》运用了张翰“莼鲈之思”和钟仪“空戴南冠”的典故。  先看“莼鲈之思”: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回家之后,他本来追随的齐王很快就败亡了,“时人皆谓之见机”。也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